《思考の整理學》

by 張家誠 中醫師
22 觀看

你的腦子是雜亂無章的倉庫嗎?你有多久沒整理腦袋了呢?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被教導「不要忘記」,為此習慣於將接收到的資訊一股腦底往裡塞,然而卻沒有人告訴我們怎麼「整理」。《思考の整理》提出了些方法,讓我們能有效的整理,在提取資訊時能更快速,更能留出空間讓我們大腦做創意的發想。

成為發想中心

人類的大腦並不擅長資訊儲存,尤其是電腦出現後,更不需要讓大腦成為硬碟。人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生物,關鍵在於我們能做虛構發想,能將存在於物理世界的「第一次現實」,轉變成虛構的「第二次現實」。(延伸閱讀《人類大歷史》—認知革命)

只會記憶的大腦,就猶如滑翔翼,無法靠自己的力量飛上天;沒有整理過的大腦也常會出現 BUG,失去我們對它的期待:缺乏靈感、記得瑣事卻忘了重要之事。

因此我們必須要進行思考整理,整併相關事物、捨棄多餘的東西,挪出運算空間讓大腦能做創意發想。

讓其自然廢棄是遺忘;有意識的丟棄是整理。

有意識的整理

思考就像是釀造啤酒,就算有再多的麥子,也無法釀成啤酒——我們必須找出酵母。

所謂的酵母,也就是靈感,許多有意思的發想都是在不經意時得到了些提示,這些提示與腦中「經過整理」的知識發酵而成。

整理原料

讓原料沉澱的地方最好不要放在大腦,而是記錄在紙上。而無論紀錄媒介是紙本或電子備忘錄,應當在短時間內立即整理,從隨筆抄錄的 A 筆記本整理至B筆記本。

整理的過程也不單單是量的處理(留下重要捨棄多餘),也應當有質的整合。透過與過往的知識連結——找相同、找相異及找應用,將「第一次現實」的資訊透過質與量的整理,在B筆記本上呈現「第二次現實」。

整理好的B筆記本與A不同,不需要常常翻閱,透過「積讀法」,累積一定量後再閱讀。

最後,不要對遺忘有偏見,毋須擔心沒記在腦子裡,不重要之事忘記了也無所謂,而重要的事情透過日常的筆記整理也安穩的存於紙上。

找出酵母

本書中提出了幾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找到靈感:

  1. 別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當腦中出現一些想法時,適時的刻意地保持沈默,讓想說出的衝動繼續在腦內醞釀,可以讓想法繼續厚實茁壯。
  2. 談笑是一種思想刺激:令人愉悅的談笑,可以刺激腦中的連結,讓腦中分類在不同領域的知識庫彼此交流。
  3. 避免思考近親繁殖: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涉,可以從他人身上發現亮點,找出自己的盲點。

靈感,有時候刻意強求並不會比較快出現。反倒是適時的放空、與朋友交談及認真體會生活,才更容易察覺。

發酵熟成

隨時備好知識庫,當靈感來臨時就能馬上使用。

但有了原料與酵母,不代表馬上就會得到成果,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成」,而熟成的時間因人而異。有時候是時機尚未到來,更多的是需要時間的洗禮淬鍊,如經典化,就是藉由時間的風化過程,讓細節一一脫落,新的特質慢慢成形。


整理後的大腦

思考的整理,就是技巧地遺忘,而經典就是穿越讀者層層的遺忘而誕生。

透過思考整理,我們能將資訊內化,並留下空間供靈感的到來。在整理的過程中,我們也能發現自己所不足,主動去學習之,成為一台能靠自己力量飛上天的飛機人。

最後,重要的是要產生帶有汗味的思考,日常平庸忙碌的生活也會有值得我們整理的資訊。

找到酵母,才能釀出美酒;題材熟成了,自然會送上門

總結

頭腦不是堆放知識的倉庫,尤其是現在資訊料爆炸的時代,我們有更好的媒介來儲存知識。大腦必須成為發想的工廠,為此我們要整併有用的資訊、捨棄多餘的東西,以確保有寬敞的空間來發想新事物。

漂亮的花朵下有深盤的根,《思考の整理學》告訴我們如何透過一些技巧,使我們有效率的整理過於盤雜的知識,以便靈感來臨時,能開花結果。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