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糖尿病是現代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之一,常見的臨床症狀為「三高一低」:多飲、多食、多尿及體重減輕。
糖尿病造成的相關併發症為血管及神經的病變,與其他疾病共病時會造成預後不佳及死亡率增高。
目前全球糖尿病的盛行率仍不斷攀升,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2005-2008的糖尿病盛行率為8.5%,2013-2015的則為12.3%,可見在我國盛行率也是在增加當中。此外,2019年十大死因中,糖尿病列為第五位,由此可知糖尿病這議題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存在。
糖尿病簡介
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可簡單分成第一型及第二型。
第一型糖尿病是指胰島素的缺乏,常見的原因為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胰島細胞損壞。因此病通常發病年齡較小(<30歲),且發病較急,一般需盡早就醫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是指對於胰島素的反應不佳,常見的原因為胰島素的阻抗。此病多為慢性,發病年齡較高(>40歲),與肥胖常有明顯關聯。
糖尿病診斷
以下四個任一符合標準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 糖化血色素(HbA1c) ≥ 6.5%。
- 空腹血漿血糖(FPG)≥ 126 mg/dL。
-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OGTT),第二個小時血糖 ≥ 200 mg/dL。
- 高血糖症狀(多飲、多食、多尿),且隨機血漿血糖 ≥ 200 mg/dL。
另外,若檢驗報告結果如下,此病患則為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或稱糖尿病前期,應積極改善生活型態,以避免進入糖尿病階段:
- 糖化血色素(HbA1c) 5.7-6.4%。
- 空腹血漿血糖(FPG) 100-125 mg/dL。
- 葡萄糖失耐: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二個小時血糖 140-199 mg/dL。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不如第一型來的急迫,短時間內通常不會有致命的危險,但長期的置之不理,會對血管系統產生破壞。
常見的併發症有:
大血管的併發症
-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如心肌梗塞。
- 中風(Stroke)
- 周邊動脈阻塞(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造成下肢感染、壞疽,甚至截肢。
小血管的併發症
- 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
- 腎病變(Nephropathy)
- 神經病變(Neuropathy)
治療策略
目前臨床第一線用藥為Metformin,其半衰期約1.5~3hr,可抑制肝臟糖質新生,有不易引起低血糖的優點。
副作用:腸胃道不適,長期使用恐會造成B12缺失。肝腎功能不全者,不建議使用。
階段性治療策略:
- 第一階段:半年減輕體重 3-5%,每週運動 150 分鐘。
- 第二階段:給予 Metformin。可使HbA1c下降約1.5%。
- 第三階段:使用其他適合藥物使糖化血色素回到7%。
- 第四階段:若第三階段半年後還是沒效才考慮使用第二線藥物。
控制糖化血色素 <7%,是一個追求目標,但也要依個人狀況進行調整。
如剛確診之年輕病患,身體狀況良好,可將標準設定在6.5%;若患者罹病已久,且年齡較高,營養缺乏,可允許患者控制在8.5%。
生活型態調整
糖尿病患者應確實執行自我血糖監測。研究顯示,每日有紀錄血糖值的患者,其血糖控制較未執行者有顯著的改善。
飲食
肥胖會造成胰島素的阻抗增加,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應:
- 減少脂肪攝取(占每日熱量攝取< 30%),且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10%。
- 增加纖維質的攝取(15 g/1,000 kcal)。
所有糖尿病患都應該接受個別化飲食建議,沒有一種飲食方式能完全套用在所有患者。
但大原則都是強調健康及營養均衡的飲食模式,並控制熱量攝取、食用原型食物及低升糖指數食物為主。
若依然沒有飲食頭緒,地中海式飲食、得舒(DASH)飲食及低碳飲食都是可以參考的方向,但詳細的執行方式還是應與您的醫師及營養師諮詢。
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的食物:
GI值指的是食入食物後,每單位時間血糖上升的量,通常越好消化吸收的醣類食物,GI值就越高。
高GI的食物,因血糖上升速率快,導致會在短時間內大量釋放胰島素,造成血糖波動較大。反之低GI的食物,因緩慢地吸收葡萄糖,會有較長的飽足感。
常見影響因素:
纖維含量:纖維質會影響澱粉的分解速率。如燕麥片。
物理因素:原型食物的GI值會比加工食物來的低。因加工食物會破壞原本食物的物理限制,如果皮、種皮、糠等。如糙米比精米低,白米飯比米糊來的低。
烹調方式:食物烹調越久、煮得越爛,GI值就越高,如白米飯比稀飯低。
地中海飲食的原則:高纖、高鈣、抗氧化。
主要概念包含:豐富的蔬果攝取,以海鮮及黃豆代替紅肉,使用橄欖油、油菜籽油,低溫清炒,補充好的膽固醇,每天吃一份堅果,清淡料理,善用香草入菜,以淡茶代替紅酒。
運動
靜態久坐的生活會增加罹患第2 型糖尿病的風險,而規律的運動,則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改善血糖控制。
原則上只要患者有意願,各種形式都運動都是鼓勵執行。
根據研究的建議,每週有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會有更顯著的改善。
通則上可以建議患者採取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讓身體達到有點喘但有不會太吃力的程度。
年輕沒有其他潛在疾病的患者,可以鼓勵多增加肌力訓練來增加肌肉量,改善胰島素阻抗。
老年患者則可以鼓勵進行瑜珈及太極拳來改善平衡感與肌肉控制。
結語
糖尿病本身很少會直接造成死亡,但當他與其他疾病共病時,就會使疾病預後變更差。
在糖尿病初期,除了藥物治療外,積極改變生活型態也是能顯著控制血糖值的方法。
而除了西醫藥物治療外,中醫的適時介入治療,兩者相輔相成會有更佳的預後表現,後續介紹可看下篇〈糖尿病與中醫介入治療〉。
參考資料
- DynaMed –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in Adults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22 第二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出版地: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