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砲、病菌與鋼鐵》形塑現今世界的原因

by 張家誠 中醫師
30 觀看

探討造就現今世界架構的原因-人生必讀書單
為何財富與權力的分配是今天的這種面貌?為何現今世界主流是以歐洲人主導?為何槍砲、鋼鐵不是從非洲發展出來?

本書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從地理學、生物學、遺傳學及歷史學等多方角度切入,期望找出個終極因,來探究人類的大歷史。

歷史回顧

公元前七百萬到四百萬年間,非洲大陸上陸續出現非洲南猿、巧人和直立人。目前認為,第一個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為直立人,時間大概在公元前一百萬年。

公元前五十萬年,智人出現,主要生活在歐亞大陸,還沒有造船技術,工具也顯得粗糙,西伯利亞等寒冷地帶也不見人煙。除了智人外,有另一人種-尼安德塔人,生活在歐洲與西亞。

公元前五萬年,為人類的大躍進時期,現代智人-克洛曼儂人的出現,居住在西南歐地區,留下了大量的工藝品、能開始使用複合式工具、懂得埋葬、能編織衣物與建造房屋。而在此時期已找不到尼安德塔人,可能原因之一為被現代人所取代。

公元前四萬年,新幾內亞及澳洲等地出現了人跡,這代表著該族群已具備乘船能力。
公元前兩萬年西伯利亞出現人跡。
公元前一萬年現代人由西伯利亞進入美洲阿拉斯加。

從歷史回顧,我們不禁想問,為何近代征服世界的是歐洲人?

從人類發展起源算起,非洲是最早開始有人類的地區。
澳洲與東南亞,是目前認為最早開始使用船隻的族群。
美洲大陸的土地面積並不輸歐洲,為何不是印地安人操著槍砲乘著利艦征服歐洲?


大歷史的終極因為何?

有人認為,是人種天生差異。白人先天就較聰明,不然為何印地安人在美洲大陸生活幾萬年,無法發展出現代科技,歐洲人到美洲只花起百年就建立了世界強國。

也有人抱持的是英雄史觀,能改變世界的人物,如阿基米德、牛頓及瓦特等,剛好都出現在歐洲,引領歐洲的進展。

然而該書作者提出了許多證據,來推翻上述論點,並做出了以下論點:

「各族群的歷史,循著不同的軌跡開展。那是環境差異造成的,而非生物差異。」


影響族群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

  • 糧食生產能力。
  • 洲內交流的方便性與族群遷徙的速率。

糧食生產能力

該因素包含了生產之糧食的總熱量及營養價值。從人類歷史可知,發展出文明的地區大都是在土地豐饒之處,如肥沃月彎及中國。在這些地區能夠發展出農業、能夠眷養牲畜,造就了人口的上升。糧食與人口的增加,使得社群能夠養得起不事糧食生產的政治人員、職業軍人及工藝專家。

洲內交流的方便性

洲內交流的方便性會影響農業、文字、政治軍事及病菌的傳播。如土產動植物不足的地區,可從其他地區引進,進而改善糧食生產。或位於交通要衝的地區能夠吸收各地文化而強盛富國。


分析各地區差異

歐亞大陸

歐亞大陸之所以能征服世界,在於擁有時間與地利之便。肥沃月彎與中國,先天就具有強力而均衡的「生物包裹 ( Biological package )」。如肥沃月彎,具有三種穀物、四種豆類、四種家畜。以上組合提供了均衡的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組合,使得該地人民在從狩獵採集模式轉換成農耕時,能夠依然有足夠的營養價值。

歐亞大陸也有許多可供馴化的大型哺乳類,如馬、牛等動物,在平時可做為獸力務農,戰時更為強而有力的武器來衝鋒陷陣。

此外歐亞大陸的軸線為東西向,族群在遷徙時,不會跨太多緯度,農業容易轉移,族群也可以移植過去在他地的生存經驗,繼續在別處發展。

非洲

非洲大陸雖然起步早於歐亞數百萬年,但那些時期都還是非常原始的階段,進展不快。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非洲的軸線為南北向,並且大陸中央有大面積的沙漠阻隔。

非洲大陸雖有可供馴化的植物,但卻是分散各地,也因軸向及沙漠的關係,各地區人民不易交流及延續舊有生活,使得農業發展侷限。

非洲雖有多種的大型哺乳類,但因先天難以馴化的關係,無法受人類所驅用。

美洲

美洲大陸與歐亞大陸的差異,在於缺乏大型哺乳類以及美洲地形破碎。美洲所擁有的大型哺乳類只有火雞與駝馬,而美洲的軸線為南北向,且南北中間被巴拿馬海峽所分隔,各地區又受山脈所阻隔,故當地所發展出的帝國,如印加、馬雅,彼此都沒有交流。

大洋洲

太平洋諸島及澳洲,因各島面積不大,土地最大的澳洲又有大面積的沙漠不利農業發展,農業交流又受限於海洋。故雖然早期抵達的族群擁有航海技術,但因著人口數發展不起來,農業水準也不高,使得航海技術逐漸丟失或停滯不前。


歐洲征服世界

歐洲與中國因著上節所述的原因,農業發展良好,養得起大量的人口,人口多自然在軍事、文化及科技上有優勢。此外,東西向的軸線,有利於族群的遷徙及交流,如古時的中國、西亞與歐洲間的交流,彼此傳輸農業與科技。

對外征服時,除了戰馬外,更有效率的是傳染病。歐亞大陸因長期與家畜接觸的歷史,及人口密集使得演化出多種傳染病,這些傳染病在歐洲人侵入美洲時,更是直接消滅了95%的美洲原住民。

至於為何征服世界的是歐洲而非中國?本書作者提出了「最佳分裂原則」

中國因地形平緩,內有長江黃河貫穿,使得中國境內東西南北交流方便,自古中國便以統一為常態。

反觀,歐洲可說是由許多「半島」所組成,內部又有許多山脈以各種走向切割土地。因此,歐洲自古便是分裂的局勢,並且不斷夢想能統一。

歐洲因著有多個政體,彼此會相互競爭,能不斷激盪出創意,優秀人才能遷徙他國尋求更好的待遇;而中國因政體統一,較缺乏競爭,此外,在歷史上已發生多次因領導者的錯誤決策,造成科技文化的倒退。


結語與心得

本書作者從語言學、人類遺傳學、地理學等多方面切入,帶領讀者探討世界歷史發展的可能原因,內容十分精采及充實。更令我驚豔的是譯者,裡面的形容詞及諺語十分具有中文內涵。
本書分析了各大洲的興衰、台灣民族脈絡及對於中國政權的討論,雖說是本探究大洲歷史之書,但讀完後卻能激起我各種反思。

《槍砲》一書,已出版一段時間,推薦該書的人多不勝數,期待您的閱讀後能再與我討論分享心得。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