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辨證論治

by 張家誠 中醫師
61 觀看

「辨證論治」這四字是現代中醫們的最大公約理論,而對不熟悉中醫思維的民眾,可能不太了解何謂「證型」。筆者為剛開始臨床的中醫師,而「辨證論治」這件事,不同醫家也存在著部分相異的詮釋,故以下內容為我近年所學,及研究近年一些文獻所得的心得。

什麼是證型?

中國中醫十二五教材—《中醫診斷學》對證型的解釋為:「對疾病過程中所處一定階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機體對致病因素的反應狀態,是對疾病當前本質所做的結論。」

除了上段《中醫診斷學》對證型的解釋外,我再引用於部立桃園醫院訓練時,中醫科的教學內容來說明 —「中醫的證型,是因外在因素及內在因素的干擾,結合每個個體的體質差異,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不同的表現。」也就是說,中醫證型包含了病位及病性的描述,而證型會因外在因素、內在因素、體質差異及時間變化而不同。

舉例來說,一般的感冒(common cold),在中醫觀點為受風邪侵擾,體質偏熱者會出現喉嚨痛、咳嗽有黃痰、鼻流黃稠涕等風熱證;體質偏寒者則是出現咳嗽白稀痰、鼻流清涕等風寒證。而無論是風寒或風熱,若久咳不癒,病人後期則可能會出現不斷的乾咳、語音低落及氣短無力的氣陰兩傷證。

因此,中醫證型隱含了對於該個體的病理認識,及預測後續可能的變化。

辨證論治

雖說現代中醫們已將「辨證論治」作為核心施治標準,但嚴格說起來此四字詞語的首次出現,是在清代醫家章虛谷所著的《醫門棒喝.論景岳書》。而正式被中醫界接受為現代中醫的核心思想,是在 1955年,任應秋先生於《中醫雜誌》上發表〈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以後。先生認為,辨證論治的精神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就已經存在,如《傷寒論》以「辨 XXX 病脈證并治」為標題。自此以後,當代許多醫家便紛紛開始發表對於「證」的看法,而中醫的教學,也變成以證的分析作為主旋律。

如何辨證

由上段可得知,其實「辨證論治」是近代中醫才成形的概念,目前常用的內科辨證方法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及氣血津液辨證。從某些角度來說,所有的疾病都能用任一種辨證方法來論治,如初得感冒,可以是表實寒證(八綱辨證)、風寒襲肺證(臟腑辨證)、太陽表實證(六經辨證)、衛分證(衛氣營血辨證)⋯⋯等。

專精於特定經典的醫家,通常會傾向使用特定一種辨證法,如傷寒流派慣於用六經辨證來治療大部分問題,時方派則是習慣用臟腑辨證去思考病機。

而現在,有部分的中醫師,是在使用「辨病論治」在選方治療。

辨病論治

辨病論治,是透過瞭解疾病的病因來確定治療方向。之所以開始流行辨病論治,是因為受到西醫學的影響。現今大部分的病人,再來求助中醫時早已有西醫診斷,或者說病人只能瞭解西醫的語言,因此中醫師們便有意無意的開始思考西醫病名與中醫方藥的關係。

另一項更關鍵的因素在於「實證醫學」的發展。由於中醫的證型太過依賴醫師的主觀判斷,使得研究設計很難客觀的分群,而用西醫疾病定義著手則沒有這個問題。事實上,目前大部分的高品質的中醫研究,都是從辨病論治開始著手。

辨病 vs. 辨證

有些遵從經典的中醫師認為,專病專方的辨病論治是受到西醫學的荼毒,遺失了中醫學的精神。

在參考張清苓教授的文章〈論中醫辨證方法及辨證論治體系〉後,我認為全盤的否定辨病論治是不恰當的。研究張仲景的經典可發現,其《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就是以外感病及內科雜病做分類。而後世的溫病學興起,便是發現某些高度傳染性的流行病群,其疾病特點不能用傷寒病來應對。因此,辨病及辨證的精神,一直都存於中醫的理論中。

張清苓教授認為,中醫應當先辨病再辨證,但教授認為的辨病,是要回到中醫體系中,而非直接挪用西醫病名。我個人也是部分認同這樣的想法。

中醫的辨證法並不是只有一種,外感病適合用六經及衛氣營血辨證,內科雜病適合用臟腑辨證,中醫先辨病再辨證,可以選用適合的方式,更細緻的去處理問題。而至於使用西醫病名來專病專方施治,我認為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其一在於這方法可以利用實證醫學來確定療效,再者中醫師們依然可以在辨西醫病的基礎上,依照病人的狀況來辨證加減施方。


結語

辨證論治是現代中醫們的共通語言,中醫師們會透過四診來辨別病人的證型,給予適合其當前的狀態的方藥。先辨病再辨證是我目前認同的想法,辨病的部分也不排斥使用經實證醫學驗證後的方式,即便是辨西醫病,也會再依照病人的體質狀態做加減調整。

本篇文章是希望能藉由參考重要文獻,及中醫界老師們的看法,來梳理自己心中的中醫學,也期望能讓民眾理解中醫在臨床上的思考方式。


參考資料:

  1. 李燦東, 《中醫診斷學》,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2. 張清苓, 〈論中醫辨證方法及辨證論治體系〉,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2.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