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療法—解除疼痛之新式針法

by 張家誠 中醫師
72 觀看

肢體肌肉疼痛,中醫師除了傳統針灸治療外,現在有了新的針法可以使用 — 浮針。浮針療法是在 1996年由符仲華老師所發表,經過這二十餘年來的發展,此技術已成為中醫師臨床上用來解除疼痛之利器。

何謂浮針?

「浮」針之意義有二,一為代表其發明人符仲華老師,二為表示該針法是走在皮下、浮在肌肉之上。傳統針灸療法,會將毫針刺入肌肉,再透過捻轉提插來「得氣」已達到治療效果。而浮針在破皮進針後是以小於 30 度,近乎平行皮膚的方式走入皮下層,因此,不會有傳統針灸的酸脹感。

目前浮針療法是需要特製的針具才能執行,針具可分為進針器及針本體兩大部分。針本體略比傳統毫針粗些,而針外層有塑膠軟套包覆。當進針至皮下後,操作者會將針尖退至軟套中,使得後續的操作手法不會劃傷組織。

浮針特點

浮針對於肌筋膜疼痛解除有立即性的效果,大部分的病患在接受治療後,會明顯地感受到患處緊繃解除、疼痛感大幅改善。與傳統針灸治療相比,浮針具有以下特點:

  1. 大範圍治療。
  2. 治療由遠及近。
  3. 近乎無痛、沒有傳統針灸的酸脹感。

操作方式

中醫師評估患者主訴後,會徒手確認患處並找出患肌(緊繃的肌群)。選擇適當位置進針後,會開始進行掃散及再灌注活動。浮針療法認為,患肌的問題是因病理性因素,導致肌群缺血缺氧,且因肌肉緊繃,代謝性廢物也無法順利排除。

進針後的皮下掃散,可以解除緊繃的肌肉,讓肌肉放鬆使血夜流通順暢。緊接著的再灌注活動,藉由肌群的主被動屈伸,讓新鮮血液重新灌入肌群,已解除患肌的能量危機。

浮針適應症

浮針療法對於神經—肌骨骼疾患有明確功效。尤以頑固性、大範圍的肌肉疼痛效果為佳。

我個人臨床上是以下列特點來考慮治療方式:

  1. 傳統針灸:初次針灸或對於傳統針灸療效滿意者、偶發性肌肉疼痛、有合併內科性問題。
  2. 針刀:結構性沾黏(如五十肩)、局部觸診有明確僵硬處、病患對疼痛耐受度較高。
  3. 浮針:長期大面積肌肉酸痛、無法頻繁來診接受針灸治療者、欲立即性舒緩症狀者、不耐傳統針灸酸脹感者。

結語

目前臨床上利用浮針治療過的患者,在治療完的當下普遍回饋良好,即便只在手前臂下針,患者也會感覺從手至肩頸都放鬆許多。但由於療效是建立在有完善的再灌注活動,因此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在處理一位患者,故醫師必須取捨當診的情況是否有時間執行浮針,建議民眾可以先向醫師預約治療時間。

參考資料

孫健,《浮針醫學之再灌注活動》,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22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