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隨著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的接種人數增加,許多人在施打後可能會經歷短暫的不適,如發燒、疲倦、頭痛,這些症狀通常屬於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並會在幾天內緩解。然而,也有部分患者出現較長時間的後遺症,例如持續疲勞、關節痠痛、免疫系統失調,甚至是局部肌肉不適等問題。
這時,除了西醫的對症治療,中醫也能提供有效的介入方式,透過中藥調理、針灸疏通經絡,以及乾針治療局部肌筋膜問題,幫助患者加速恢復、減少疫苗後遺症的不適感。
疫苗後遺症的常見表現
施打疫苗後,可能會出現的後遺症包括:
- 全身性症狀:持續性疲勞、頭暈、失眠、四肢痠痛、關節不適
- 免疫系統反應:發炎反應過度、腸胃功能失調(如食慾下降、腹瀉)
- 局部症狀:左側三角肌疼痛、僵硬,甚至影響肩膀及手臂活動
近期流感疫苗的施打人數大幅增加,部分患者在接種後反映左側肩膀(三角肌區域)持續痠痛,甚至影響日常活動,如提物、穿衣時感到不適。這類症狀通常與疫苗注射導致的肌筋膜問題有關,非常適合透過乾針治療來放鬆肌肉、促進恢復。
中醫如何介入疫苗後遺症的治療?
在中醫的角度來看,疫苗後的不適多與氣血失調、正氣受損、濕熱滯留等因素相關。治療時,我會根據不同患者的體質與症狀,採取以下方法來調理身體:
中藥調理
不同體質、不同症狀的患者,可以選用合適的中藥來改善疫苗後的不適:
- 疲勞、氣虛者:適合補氣健脾的藥物,如黃耆、人參、白朮。
- 關節痠痛、濕滯經絡:可使用祛風化濕的藥物,如羌活、獨活、蒼朮。
- 發炎反應過強者:可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連、金銀花、連翹。
針灸疏通經絡
針灸可以幫助調整免疫系統、舒緩身體不適,根據不同症狀選取適當的穴位:
- 疲勞與免疫力下降:針刺足三里、氣海、關元,補氣健脾,提高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 肌肉與關節痠痛:取阿是穴、風池、肩井、合谷,促進氣血流動,減少肌肉緊繃與疼痛。
乾針治療局部肌筋膜問題
許多患者在接種疫苗後,左側三角肌會出現肌肉痠痛、僵硬,甚至影響到日常肩膀活動。這類症狀通常與:
- 疫苗藥劑引起的局部發炎反應
- 肌筋膜張力增加,形成激痛點(Trigger Point)
這時,乾針治療能夠精準放鬆三角肌的激痛點,改善局部循環,減少疼痛與肌肉僵硬。我在臨床治療時,發現許多患者經過1-2次乾針治療後,肩部疼痛就明顯減輕,甚至原本無法輕鬆抬高手臂的人,活動度也迅速恢復。
疫苗後遺症的預防與自我保養
除了中醫治療,日常的自我保養也很重要:
- 均衡飲食,避免過度辛辣、油膩,以減少濕熱堆積。
- 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身體修復。
- 注射部位保養:疫苗後避免劇烈按摩,但可進行輕柔伸展運動,防止肌肉僵硬。
- 充足睡眠,幫助免疫系統恢復。
結語
隨著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接種率上升,愈來愈多人開始關注疫苗後遺症的調理方式。身為中醫師,我認為疫苗施打仍是防疫的重要手段,但確實有部分群體在接種後出現不適,這時可以透過中醫來調理。我透過中藥、針灸、乾針等方式,幫助許多患者緩解疫苗後的不適,尤其是針對左側三角肌的肌筋膜問題,乾針治療的效果相當顯著。
如果你或身邊的親友在接種疫苗後感到身體不適,不妨來尋求中醫的幫助,透過個人化的調理方式,讓身體更快恢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