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大綱
無論是舉起水壺、跑步,還是簡單的手部動作,這些動作都需要肌腱(Tendon)來幫助我們將肌肉的力量傳遞到骨骼上,使身體順利運動。肌腱是一種強韌但具有彈性的結締組織,能夠吸收與儲存能量,並在運動時釋放。然而,由於長期過度使用、老化或其他因素,肌腱可能會發生損傷,導致疼痛與功能受限。
許多人在遇到肌腱疼痛時,會認為自己是「肌腱發炎」了(Tendinitis),但其實,多數慢性肌腱疼痛與傳統「發炎」無關,而是肌腱病變(Tendinopathy),這是一種慢性退變,與典型的發炎過程有很大的不同。這篇文章將幫助你區分這兩種肌腱疾病,並探討肌腱病變的風險因素與臨床表現。
📌肌腱發炎 vs. 肌腱病變:兩者有何不同?
🔹 定義與概念
- 肌腱發炎(Tendinitis)肌腱發炎是一種急性炎症反應,通常由於短期內肌腱受到過度負荷(如過度運動、急性拉傷)所引起。其特點是發炎細胞浸潤,例如嗜中性白血球、巨噬細胞,並伴隨紅、腫、熱、痛等典型的炎症反應。這種情況通常會在幾週內自行恢復,特別是在適當休息與抗炎治療後。
- 肌腱病變(Tendinopathy)相較之下,肌腱病變則是一種慢性、非典型發炎的退行性病變,而非單純的炎症反應。它的發生往往與長期累積的微小損傷、膠原結構改變、新生血管與神經增生(neovascularization & neoinnervation)等因素有關,這些變化可能導致肌腱的生物力學特性下降,使其更容易再次受傷。即使停止運動,症狀仍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 病理機制的核心區別
文獻指出,肌腱病變與肌腱發炎在病理機制上有根本性差異:
項目 | 肌腱發炎(Tendinitis) | 肌腱病變(Tendinopathy) |
---|---|---|
主要機制 | 短期急性發炎 | 慢性退行性變化 |
炎症反應 | 有大量白血球浸潤(嗜中性球、巨噬細胞) | 無明顯炎症細胞,但可能有低程度慢性發炎 |
膠原結構 | I型膠原維持穩定 | I型膠原減少,III型膠原異常增加 |
細胞外基質(ECM) | 沒有顯著變化 |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活性增高,導致膠原降解 |
血管與神經變化 | 無異常新生血管與神經 | 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與神經增生(neoinnervation),導致慢性疼痛 |
恢復時間 | 休息與抗炎治療後數週內可痊癒 | 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
這些病理學發現顯示,肌腱病變並非單純的「發炎」,而是一種慢性結構變性,因此傳統的抗炎藥物治療(如NSAIDs)對其效果有限,治療策略需要不同的考量。
肌腱病變的風險因子
既然肌腱病變不是傳統的發炎,那麼是哪些因素導致肌腱逐漸退變呢?文獻指出,肌腱病變的發生與內在因素(基因與生理特質)以及外在因素(環境與行為習慣)密切相關。
🔹 內在因素(Intrinsic Factors)
-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肌腱的膠原代謝能力降低,修復速度變慢,因此 40 歲以上人群的肌腱病變風險較高。
- 性別:研究顯示女性的肌腱病變風險較男性高,可能與荷爾蒙(如雌激素)對膠原代謝的影響有關。
- 基因遺傳:某些基因,如 COL5A1、MMP3,與肌腱病變的風險增加相關,這些基因會影響肌腱的膠原結構與修復能力。
- 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膽固醇、肥胖與肌腱病變風險增加有關,因為這些疾病會影響肌腱的血流供應與細胞代謝。
- 自體免疫疾病:如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可能導致慢性系統性發炎,影響肌腱健康。
🔹 外在因素(Extrinsic Factors)
- 過度使用(Overuse):重複性的高張力活動(如跑步、跳躍、舉重)會使肌腱超過其負荷能力,導致結構退變。
- 急劇增加運動量:沒有適應過程的高強度訓練(如突然開始馬拉松訓練)會提高肌腱病變風險。
- 職業性質:工廠工人、音樂家、廚師等職業,由於需要長時間重複相同動作,其肌腱承受過度負荷,較易發生肌腱病變。
- 藥物影響:長期使用喹諾酮類抗生素或類固醇,會增加肌腱病變甚至肌腱斷裂的風險。
肌腱病變的臨床表現
根據文獻,肌腱病變的臨床表現與肌腱發炎有所不同,主要特徵包括:
- 疼痛:典型的肌腱病變疼痛並非持續不變,而是與活動有關:
- 初期:在運動或活動開始時疼痛,但隨著活動進行疼痛可能減輕。
- 後期:疼痛可能變成持續性,即使休息也無法完全緩解。
- 壓痛點(Tenderness):病變區域的肌腱會有明顯的壓痛,特別是在負重時。
- 晨間僵硬(Morning Stiffness):患者可能在早晨或長時間靜止後感到肌腱區域特別僵硬,活動後才逐漸緩解。
- 影像學特徵:
- 超音波或 MRI 可見肌腱增厚、新生血管增生(neovascularization)、膠原紊亂等異常。

總結
- 肌腱發炎(Tendinitis)與肌腱病變(Tendinopathy)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前者是急性炎症,後者是慢性退變。
- 肌腱病變的核心問題是膠原變性、新生血管與神經增生,而非典型發炎,因此治療方式與急性炎症不同。
- 風險因子包括年齡、代謝疾病、過度使用等,部分職業與運動類型的人群風險較高。
- 臨床上,慢性疼痛、晨間僵硬、影像學異常是肌腱病變的特徵。
參考文獻 PMID: 3341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