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改變「中醫不科學」的印象;中醫不是安慰劑。
本書作者杜李威醫師,師承中醫外科國醫朱士宗醫師,曾任於婦科名醫陳俊明醫師診所,現為禾馨醫療體系任職醫師。杜醫師有嚴謹的傳統中醫傳承,然也熟知現代醫學醫理,對於現代中醫師定位有其見解。
民眾眼中的中醫
我每次被人得知正在念中醫學系時,總是被下「調理體質」「推拿按摩」的結語。其實不光是一般民眾,就連在醫院見習時,醫療人員也不太清楚中醫所能做的事情。這樣的情況除了國情與教育外,有一部分是中醫師自己在無意中造成的。
在現今的中醫學系中,約有二分之一的學分在修習西醫課程,中醫的部分絕大多數也是在學習《傷寒》《金匱》等治病醫理,但不知為何,中醫師一上節目卻都是頭頭是道的談養生保健。
杜醫師認為,一位腎臟科醫師在節目上介紹如何保腎,民眾生病還是會找他治療,然而中醫在講如何養身,民眾生病卻不知道要找中醫。在民眾普遍不了解中醫所能的情形下,中醫應減少宣傳養身食補與民俗療法。
越常在媒體上介紹穴位按摩、養生食補
越容易讓民眾認為是中醫專業所在
錯將民俗當中醫
講到「坐月子」,更是網路鄉民間喜歡論戰的話題,許多婆婆媽媽們也會拿著「中醫師說…」來指導媳婦如何坐月子。
「坐月子」完全就是個民俗文化,卻被誤認為是中醫學理。探究中醫婦科經典,也找不到坐月子要吃麻油雞的論述。
杜醫師認為中醫講究辨證,不會有一個方劑適用於所有病人,更不會有不論虛實寒熱就要產婦吃麻油雞。固然生產是一件大事,產婦也的確可能正處於虛弱或生病的狀態,但也應當講求辨證,針對異常進行治療。
古人的智慧,但這位古人
是五百年前的三姑六婆
還是五百年前的醫學家
現代中醫
東漢末年的小冰河時期,中醫發展出了以溫藥為主軸的傷寒學派。
在隋唐時期,與天竺、大食交流頻繁,開始使用乳香沒藥等進口藥。
明清發生數場大規模傳染病,出現了以治療瘟疫為主的溫病學說。
清末民初,更有醫家將西藥與中藥合為方,創出石膏阿斯匹靈湯。
回顧中醫學史,中醫從來就不是個死守故方的醫學。
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是中醫的特色,我認為因「時代」更是我們這輩中醫所要學習的。
杜醫師在書中提到的觀點為「西醫為體,中醫為用」。時代的趨勢,現在幾乎找不到未曾接觸過西醫的病患,因此,中西醫整合已經是不可能回頭的道路。
結語
《中醫到底行不行?》這本書,杜醫師提出了許多對於中醫的迷思與盲點,也藉由醫師個人的經歷,向讀者們演示了在杜醫師心中「應當所為的中醫」。書中後半本有相當大篇幅的證治解析,對於正在習醫的我有著莫大的提點。
中醫到底行不行?
我看完此書後,認知到不是中醫師自己說,也不是有沒有EBM證明,而是民眾認為行不行,生病是否願意來找中醫。因此身為學過中西醫學的現代中醫師,用民眾能懂得語言來溝通,是我們必須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