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夾擠症候群,精確診斷、精準針刀

by 張家誠 中醫師
23 觀看

最近來診了一位肩痛長達三個月的患者。這段時間裡,她的手幾乎抬不起來,晚上睡覺翻身時更是痛醒無數次。她一直以為自己得了「五十肩」,但當我仔細檢查後,發現她的問題並不是關節囊沾黏,而是肩夾擠症候群(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SIS)——一種因肩峰下空間變窄,導致肌腱和滑囊反覆受擠壓發炎的疾病。

在進行超音波檢查時,雖然我觀察到喙肱韌帶(CHL)有輕微增厚,這通常可能與五十肩相關,但進一步的動態測試顯示,患者的肩關節仍然能夠順暢伸展,這代表她並沒有典型五十肩的關節囊攣縮問題,進一步支持「肩夾擠症候群」的診斷。

這類肩膀問題,拖得越久,疼痛與活動受限的情況就越嚴重。幸好,她選擇來診,透過針刀治療與運動調整,成功擺脫了困擾她許久的肩痛。


🔎 診斷過程:如何確定肩夾擠?

很多人都以為「肩膀抬不起來」就是五十肩,但這其實是個常見的誤解。雖然五十肩與肩夾擠症候群都會造成活動受限,但兩者的本質不同:

  • 五十肩(冰凍肩):主要是關節囊沾黏,導致整體活動度下降,無論是被動或主動活動都受到限制。
  • 肩夾擠症候群:問題來自於肩峰下空間變窄,使得肌腱與滑囊在特定角度受壓迫,產生疼痛。這類患者的被動活動通常是正常的,真正影響的是主動動作,尤其是手抬高到某個角度時,會突然疼痛無法繼續。

🔍 仔細診察:一步步找出問題關鍵

為了確認她的肩痛原因,我依序進行了幾項檢查:

✅ 被動外旋測試

👉 我先請患者放鬆,幫她被動旋轉肩膀,發現她的被動外旋非常順暢。這個測試對排除五十肩非常關鍵,因為五十肩的患者被動外旋會受到明顯限制,但她的肩膀卻能夠轉動自如,代表關節囊沒有沾黏問題。

✅ Neer測試(Neer Test)

👉 這項測試主要是檢查肩峰下空間是否變窄。我讓她拇指朝內、手臂伸直,然後緩慢往前上方舉高,當手臂舉到接近肩膀高度時,她突然皺起眉頭,並急忙縮回手臂,明顯感到疼痛。這是一個典型的肩夾擠陽性反應,表示當手臂抬高手時,肩峰下的軟組織受到了擠壓。

✅ Hawkins-Kennedy測試(Hawkins-Kennedy Test)

👉 我進一步讓她手臂屈曲90度,然後內旋肩膀(像要扣安全帶的動作),她的肩膀前側立刻出現刺痛,這表示肩峰下的肌腱與滑囊在這個動作下被夾擠,進一步確認了我的診斷——肩夾擠症候群


📡 超音波檢查:肩痛的「內幕」一覽無遺!

理學檢查讓我有了高度懷疑,但我還想更清楚地看到患者肩膀內部的狀況,所以使用超音波來檢查她的肩部軟組織,看看是否有發炎、肌腱受損或滑囊腫脹的情形。

🔍 超音波檢查結果:

  • 二頭肌肌腱(結節間溝)低回音 👉 這顯示該區域有發炎積液,代表二頭肌長頭肌腱炎,通常與肩夾擠密切相關。
  • 肩峰下滑囊增厚 👉 這代表滑囊長期受擠壓,已經出現慢性發炎,這也是她夜間疼痛加劇的原因之一。
  • 棘上肌(Supraspinatus)活動受限 👉 這顯示肩峰下空間變窄,肌腱可能因反覆受到擠壓而出現活動受限的情況。
  • 喙肱韌帶(CHL)輕微增厚 👉 這可能是肩部慢性發炎的結果,但在動態測試時,她的肩關節仍能夠順暢伸展,因此這並未成為活動受限的主要原因。

綜合這些檢查結果,我確定她的肩痛不是五十肩,而是肩夾擠症候群,而且主要問題來自於肩峰下空間過於狹窄,導致二頭肌肌腱和滑囊反覆受擠壓發炎。


🩹 治療策略:針刀鬆解,讓卡住的肩膀「解放」!

這位患者的問題核心是肩峰下空間不足,導致軟組織長期受到擠壓發炎。如果不改善肩峰下空間,疼痛與活動受限的問題就無法解決。因此,我決定透過針刀治療來直接鬆解卡住的組織,增加肩峰下的活動空間。

✅ 針刀治療步驟 1️⃣ 肩峰下滑囊鬆解

👉 針刀深入肩峰下空間,針對緊繃沾黏的滑囊進行微創鬆解,讓發炎組織有足夠的修復空間。

2️⃣ 二頭肌長頭肌腱減壓

👉 針對二頭肌肌腱施行針刀治療,幫助消除發炎與水腫,避免肌腱繼續受到擠壓。

3️⃣ 棘上肌筋膜放鬆

👉 鬆解棘上肌周圍的緊繃組織,讓肌腱恢復順暢活動,不再卡住。

🌟 治療效果令人驚喜!

  • 第一次治療後,她回家當天就覺得肩膀輕鬆許多,雖然仍有些痠感,但手臂能比之前舉得更高。
  • 第二次治療回診時,她笑著表示肩膀已經能很自在的抬起,疼痛感幾乎都沒了。代表肩峰下空間已經獲得改善,活動受限的問題大幅緩解。

💡 結語

肩夾擠症候群,不用忍耐!

如果你或身邊的親友有類似肩痛問題,不要再忍耐!透過專業診斷與治療,你的肩膀也能恢復自由活動,告別疼痛!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