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膏肓痛的治療思考與臨床經驗分享

by 張家誠 中醫師
20 觀看

最近在專業醫師群組內,大家熱烈討論膏肓痛(肩胛骨內側疼痛)的治療方式,這讓我有了一些新的啟發,也促使我重新整理自己的治療思路,並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膏肓痛的成因與常見治療方式

膏肓痛是一個讓人相當困擾的問題,可能來自肌筋膜緊繃、小面關節(facet joint)病變,或是神經根與背肩胛神經的卡壓。許多醫師在臨床上會選擇乾針來治療此類疼痛,透過放鬆頸椎及胸椎的多裂肌來改善局部穩定性,或是利用乾針鬆解斜角肌來減輕神經壓迫。這類方法對急性或肌肉相關的問題有不錯的效果,但當問題涉及關節或較深層的神經卡壓時,療效可能會受到限制。

我在臨床上的診斷與治療策略

經過這些討論,我開始更清楚地梳理自己在臨床上的診斷流程。我通常會先詳細檢查頸椎小面關節是否存在陽性點,方法是沿著患者頸椎兩側進行觸診,看看是否能誘發或加劇疼痛。如果發現頸椎有明顯的陽性點,我會優先考慮使用針刀來處理。

為何我選擇針刀?

針刀醫學的一大優勢是能夠執行筋膜切開術(Fasciotomy),深入至筋膜或骨面,直接鬆解深層筋膜沾黏、緊繃的關節囊,並減輕神經的卡壓。在頸椎兩側進行針刀治療時,能同時處理斜方肌、頭夾肌、頸夾肌以及小關節面的轉移痛。透過筋膜切開術,也能將由淺至深的組織逐層減壓,使疼痛源頭獲得更全面的緩解。

當筋膜、肌肉、關節囊都鬆解後,神經卡壓的狀況通常也能得到緩解。因此,無論疼痛的來源是肌肉、關節或神經壓迫,針刀都能提供全面且深入的治療效果。

其他治療方式的應用

無論是否使用針刀,我都會透過乾針來修復頸前肌群的無力、胸大肌的緊繃,以及中下斜方肌的無力。這些肌群的平衡對於頸肩穩定性至關重要,若不調整,可能會導致長期的代償性緊繃與疼痛。

此外,根據不同情境,我會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 若未發現明顯的小面關節陽性點,我會選擇浮針或撥針,著重於改善淺層筋膜的緊繃問題。
  • 若患者的疼痛是短期內突然發作,且症狀較輕微,則可先使用乾針,迅速舒緩肌筋膜的激痛點。
  • 若能搭配超音波導引技術,可以更精準確認疼痛來源,進一步提升治療的安全性與療效。

總結

這次的討論讓我更加明確自己的治療思路,並確認了不同治療方式的適應症。我目前的策略是以針刀醫學為核心,輔以浮針、撥針與乾針等技術,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達到更全面且持久的效果。

這些是我在討論中整理出的臨床心得,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讓我們能夠在臨床上幫助更多患者緩解疼痛!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