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 ≠ 醫療:專利與臨床療效的迷思

by 張家誠 中醫師
15 觀看

在醫療領域,許多產品或技術標榜擁有「專利認證」,讓人誤以為這代表其醫療效果已經被證實。然而,獲得專利 ≠ 經過臨床驗證,專利所寫的功效並不等於真正的醫學療效。如果我們不加以區分,可能會被企業的行銷話術誤導,甚至影響健康決策。

那麼,為什麼專利功效不能等同於醫學療效?專利審查與臨床試驗的差異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辨別真正有效的醫療技術? 讓我們來揭開這個迷思。

專利的審查標準與醫療驗證不同

當一項技術獲得專利時,代表的是它在「創新性、技術可行性、產業應用性」方面達到了專利局的標準,但專利審查員並不會驗證該技術是否真的具備臨床療效。換句話說,專利的作用是保障技術創新,而不是證明它真的能治病

📌 專利審查的三大標準

  1. 新穎性(Novelty):是否為全新技術?
  2. 進步性(Inventive Step):是否有技術突破?
  3. 可產業應用性(Industrial Applicability):是否能製造或應用?

而醫學療效則必須經過層層科學驗證,包括:

  1. 細胞與動物實驗(初步測試)
  2. 人體臨床試驗(RCT 隨機對照試驗)
    • 第一期:測試安全性
    • 第二期:小規模療效評估
    • 第三期:大規模隨機試驗,與安慰劑組對比
  3. 同行評審發表(醫學期刊審查)
  4. 獲得醫療機構認證(如 FDA、TFDA、EMA)

🚨 重點:專利局不會要求這些醫學驗證,專利文件中的「功效」只是技術概念的推測,並不代表它真的有效!


企業如何利用「專利功效」來行銷?

許多企業在推廣醫療產品時,會強調它擁有專利,讓消費者誤以為這代表產品已通過醫學驗證。例如:

❌ 誤導性行銷話術

  • 「本產品獲得美國專利,證明有效治療關節炎!」(錯誤 ❌)
  • 「擁有國際專利,經證實可促進膠原蛋白增生!」(錯誤 ❌)

✅ 正確說法應該是

  • 「本技術獲得專利保護,但仍需進一步臨床驗證。」(正確 ✅)
  • 「該技術擁有專利,並有初步研究支持,但尚未獲得官方藥品認證。」(正確 ✅)

📌 企業的話術容易讓人誤解,但我們應該知道,專利僅保護技術,不代表產品真的有效!


專利文件為什麼可以寫「具有某種功效」?

在專利文件中,發明人可以寫明技術的「潛在應用」,例如:

  • 「本技術可應用於舒緩疼痛」
  • 「該組合物可能具有抗炎效果」
  • 「本發明可促進細胞再生」

但這些說法通常只是根據理論推測,可能來自基礎科學機制、動物實驗、或體外研究,但並未經過人體臨床驗證。專利局的審查員也不會去驗證這些功效是否真實。

📌 重點:專利文件允許發明人「推測」技術的應用範圍,但不代表它真的有效!


如何區分「專利技術」與「真正的醫療療效」?

當你看到某個產品宣稱擁有專利技術時,不要急著相信它的療效,應該進一步查證:

✅ 四大判斷標準

1️⃣ 是否有臨床試驗支持?

2️⃣ 是否獲得官方認證?

  • 是否取得 FDA(美國)、TFDA(台灣)、EMA(歐洲) 等醫療許可?
  • 若無此類認證,則該技術尚未被官方承認為有效。

3️⃣ 是否發表於同行評審期刊?

  • 是否有醫學論文支持?還是只有企業內部報告?

4️⃣ 是否只是利用專利來行銷?

  • 有些企業會利用「專利」來包裝產品,但沒有科學證據。

🚨 如果某個技術沒有臨床試驗、沒有醫療機構認證、沒有同行評審期刊支持,那它的「專利功效」就只是個假象!


結論:專利技術 ≠ 醫療療效

📌 關鍵總結

  • 專利只是技術保護,不能證明醫療效果。
  • 專利審查員不會驗證產品是否真的有效,他們只看技術創新性。
  • 許多企業會利用「專利技術」來行銷,讓消費者誤以為它已經過科學驗證。
  • 真正的醫療療效應該由臨床試驗、醫學期刊發表、官方認證來證明,而不是只靠專利文件!

👉 下次看到「專利技術」時,請先問:「有沒有臨床證據?」這才是判斷療效的關鍵!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