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我所能做的事

by 張家誠 中醫師
20 觀看

發揮中醫所長,面對每一位病人

很多病人常問我:「醫師,中醫是不是什麼都能治?」

坦白說,每種醫療體系都有各自的極限,中醫當然也不是萬能的。我作為一名中醫師,更清楚自己的能力與時間都有限,不可能樣樣精通、面面俱到。不過,在我所處的診療場域裡,我始終盡力而為,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

用全人觀點看待疼痛與疾病

中醫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我們是用「全人觀點」去看待每位患者。簡單來說,就是除了治療症狀之外,我們更重視患者整體的健康狀態與身心平衡。

以疼痛治療為例,除了現代醫學的病理原因之外,我還會關注中醫特有的醫療觀點。

中醫有句話叫做:「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疼痛患者我第一步要判斷的,就是疼痛背後的本質到底是氣滯血瘀,還是氣血虧虛?原因不同,用藥當然也不一樣。

再舉脊椎病來說好了,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就可能細分成腎虛、氣滯血瘀、濕、寒或熱等等不同的體質狀態。不同狀況,用藥就會有所不同。

在限制中思考調整的可能

除了內科用藥外,在針法的部分,我會透過肌筋膜學的理論,再結合中醫的四診結果,進一步判斷問題所在,再搭配乾針及針灸來重建患者身體內部的代償和平衡。

當然,身為中醫師,在台灣法規之下,是不能使用藥物注射的治療方式。不過,若評估患者的狀況,需要更積極的療法時,我是會建議患者進行中西醫聯合治療,例如打打PRP、做做增生療法。遇到風濕免疫方面的問題,該找西醫處理的,我更會主動推薦患者去看診。因為病人能康復好轉,才是我最重視的事情。

尋找理想診療節奏的下一步

我對於傷科的結構調整其實也滿有興趣,例如DNS(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及結構評估等。但比較可惜的是,目前的執業環境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我很難全面地去執行這些治療方法。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調整診所目前的看診流程?要不要安排獨立的特約診時段?甚至全面改為預約制?

我還在取捨,也還在思考中。

「做我能做的事,盡力而為。」

也希望,順著半年後新診所的開幕,我能一步一步重新理順自己想要的治療方式與診療流程,繼續陪伴更多患者找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