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在學習肌骨骼超音波的過程中,我發現這項技術不僅是一種影像工具,更是一扇能讓我深入了解人體結構的窗口。透過課程訓練,我對肌肉、神經、筋膜的組織排列與動態變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種經驗讓我在思考人體結構時,有了更具體的畫面與邏輯。
這讓我想到一個古老的傳說——扁鵲得醫術。
據說,扁鵲原本只是一名館舍管理人,某天遇到一位隱士長桑君,見他天賦異稟,便傳授醫術。長桑君給了他一帖神奇的藥,服下後,他便能「洞察五臟六腑」,從此成為名醫,靠著精準的診斷與高超的醫術救人無數。
這個故事雖然帶著神話色彩,但對於學習肌骨骼超音波的我來說,也產生了類似的體悟——透過這項技術,我能更深入理解人體內部的結構,並將這些知識內化,在日常的臨床思考與判斷中發揮作用。
不同醫師,在超音波上的關注點各不相同
在學習超音波的過程中,我觀察到不同領域的醫師,會根據自己的臨床需求,關注不同的解剖結構與診斷重點,這讓我對超音波的應用方式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 骨傷與接骨專長的醫師
這類醫師主要關注 骨折、骨裂、骨小樑的變化,並透過超音波來判斷是否有骨瘀生成、骨折線是否明顯,甚至能評估骨折的穩定性,以輔助手法復位、固定或後續的治療決策。
🔹 運動醫學與肌肉骨骼專長的醫師
這類醫師的重點在於 評估肌肉與肌腱的損傷狀況,他們會透過超音波尋找特定的肌肉與肌腱,確認是否有撕裂、發炎或結構異常,以輔助診斷與治療決策。例如,當患者有肩部疼痛時,他們會用超音波來檢查肩袖肌群是否有撕裂或肌腱變性,並據此選擇適合的治療策略。
🔹 研究肌肉筋膜激痛點的醫師
這類醫師關注的是肌肉內的激痛點(Trigger Points),例如腹直肌中的激痛點,判斷是否與慢性背痛、內臟相關的筋膜牽扯有關。這類醫師透過超音波輔助,能更精準地定位異常收縮點,進而應用各種治療方式來緩解疼痛與改善功能。
在學習過程中,我特別關注「神經卡壓點」與「肌肉交疊處」
每位醫師關心的焦點不同,而在學習超音波的過程中,我特別關注神經在通過肌肉與筋膜時的路徑變化,以及容易產生卡壓的解剖區域。這些知識讓我對神經與肌肉交互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入,並有助於思考不同疼痛症候群的可能來源。
✅ 神經的走向與卡壓點(如正中神經、坐骨神經、脛神經等)
✅ 腰部TLC區域的神經壓迫(腰方肌、腰大肌、髂肌交界處)
✅ 重要神經通道的結構與受壓風險(如旋前圓肌處的正中神經、胸出口的臂神經叢、腕隧道的正中神經、腓骨頭處的腓總神經)
✅ 肩關節的穩定結構與病變(如肩袖肌群、喙肱韌帶、關節囊,評估肌腱、韌帶的張力與受損情況)
這些學習經驗,讓我對人體的肌骨骼結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幫助我在臨床上能更有邏輯地推測疼痛與功能障礙的可能機轉。
結語
學習肌骨骼超音波,讓我對人體結構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也加深了我對肌肉、神經、筋膜動態變化的理解。這些知識不僅豐富了我的醫學視野,也讓我在臨床判斷時能有更多參考依據,幫助我更精準地思考疼痛與功能障礙的可能原因,讓治療能夠更加安全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