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椎間盤突出是現代人常見的脊椎問題,特別是在長時間久坐、彎腰搬重物或姿勢不良的情況下,容易對腰椎造成慢性壓力,導致椎間盤退化並向外突出,壓迫周圍的神經組織,引發疼痛。許多人因長期疼痛飽受困擾,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工作,往往被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不過,並非所有的椎間盤突出都需要動刀!透過針刀療法這種微創的介入方式,可以有效鬆解沾黏的軟組織、減輕神經壓迫,進而緩解症狀,讓患者重新找回輕鬆無痛的生活。
椎間盤突出是什麼?
椎間盤是位於脊椎間的軟骨組織,主要功能是吸收震盪、分散壓力。然而,當外力持續作用或椎間盤退化時,髓核可能向外突出,壓迫神經根,形成椎間盤突出。
常見成因包括:
- 姿勢不良:長時間坐姿彎腰、駝背,使腰椎壓力增加。
- 搬運重物:用錯姿勢搬重物,使椎間盤承受過度壓力。
- 慢性退化:年齡增長使椎間盤逐漸退化,水分流失。
- 外傷:急性拉傷或劇烈動作造成椎間盤破裂。
- 生活習慣:缺乏運動、肥胖或肌力不足,無法支撐腰椎穩定。
椎間盤突出的神經痛症狀
- 下背部痠痛與僵硬
- 臀部痠痛、麻木
- 放射痛:疼痛沿著大腿、小腿甚至足部放射
- 感覺異常:如麻木、針刺感
- 肌力減退:嚴重時會有足部無力、行走困難
西醫保守治療方式
- 口服藥物:使用止痛藥、消炎藥、肌肉鬆弛劑減輕症狀。
- 復健治療:物理治療、牽引治療及核心肌群訓練。
- 注射療法:如神經根阻斷術、類固醇注射以減輕神經發炎。
- 休息及姿勢調整:避免彎腰、搬重物,使用護腰輔助支撐。
雖然保守治療能夠暫時緩解症狀,但若壓迫持續存在,治療效果有限,此時針刀療法便是一個有效的選擇。
中醫針刀
針刀是中醫特殊針具的一種,與一般針灸的毫針不同,針刀前端為0.4mm的刀口面,能夠做到剝離沾黏及減壓的效果。針刀療法屬於微創治療,治療過程中不會留下明顯傷口,且治療後患者仍能進行日常活動。
相比傳統的熱敷和電療,針刀療法更為進階且有效。它能直接鬆解沾黏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修復過程,有效減輕疼痛和改善功能。
針刀禁忌證
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
針刀可能副作用
局部滲血、不純熟操作導致意外傷及他處、傷口照護不慎導致感染。
乾針(Dry Needling)
乾針技術的目的是利用細小的針直接插入皮膚和肌肉,刺激那些造成疼痛的激痛點(trigger points)或緊繃的肌筋膜組織。這些激痛點就像是肌肉中的小結,常常是導致肌肉痠痛和功能受限的罪魁禍首。
透過乾針的刺激,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炎症,幫助組織修復,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
腰椎椎間盤突出案例分享
患者背景:40歲男性,從事工程業,需長時間站立與走動。
症狀發生:113/05起,患者開始出現下背及臀部痠痛,疼痛一路延伸到大腿和小腿,整日難耐,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西醫檢查後建議手術,但患者仍希望能尋求非手術治療的方式。
診療過程:
患者於11月初來診時,我先仔細檢查他的MRI影像,清楚看到腰椎L4/5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但根據我的臨床經驗,這樣的情況並不算非常嚴重,透過針刀治療,應能有效改善症狀。
- 治療計畫:每週進行一次針刀與乾針治療。
- 治療效果:僅治療三次後,患者的下背、臀部及腿部放射痠痛幾乎完全消失。唯獨在工作站立或走動太久時,臀部會稍有不適,但休息後即可緩解。
療程結束:
在第三次治療後,我很開心地告訴患者:「恭喜你畢業了!」他的症狀已獲得顯著改善,只需每週回診接受乾針及針灸保養,即可維持良好的狀態。
結語
許多人一聽到椎間盤突出,就擔心非得動手術不可。但事實上,透過針刀與乾針等微創療法,許多患者的疼痛都能獲得有效改善。
《醫療問題,請諮詢合格醫療人員》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製轉載》
《本文為椎間盤突出衛教文章,經患者同意後,作為療程介紹分享》
《醫療有不確定性,體質病況因人而異,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病況而異》
#台灣針刀醫學會專科醫師 軒字第號 A-0010-20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