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治療潛藏激痛點:提升脊椎病治療效果的全新策略

by 張家誠 中醫師
30 觀看

現代人因長時間低頭、久坐辦公,導致頸肩僵硬、痠痛已經成為常見問題。許多患者以為這只是肌肉疲勞,但實際上,肌肉內部可能潛藏著影響更深遠的問題——潛藏性激痛點(latent TrPs)。雖然這些激痛點不會讓患者立刻感到疼痛,卻會影響肌肉功能,使肌肉運作低落,最終導致各種慢性疼痛或骨骼結構異常。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發現許多脊椎病患者在接受針刀治療前,若能先行處理潛藏性激痛點,不僅能有效降低針刀治療的陽性點數量,也能減少患者的疼痛與治療次數,提升整體療效。身為針刀專科醫師的我,我將分享我的治療思路,說明如何透過中醫把脈找出這些隱藏的問題,並藉由分段治療策略,讓針刀治療發揮更好的效果


TrPs的分類:Active 與 Latent

在治療肌肉相關疾病時,我經常關注肌筋膜的問題,因為這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關鍵。

  • Active TrPs(活性激痛點)這類激痛點會直接引起疼痛,患者可以明確感受到不適,甚至在按壓時產生放射性疼痛。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會主動尋求治療。
  • Latent TrPs(潛藏性激痛點)相較於 active TrPs,latent TrPs 不會主動產生疼痛,因此患者往往不自覺它們的存在。但這些點會影響肌肉的功能,使其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肌肉張力異常、協調性下降,甚至影響關節與骨骼的力學平衡,進一步加劇脊椎病的進展。

許多患者在出現明顯疼痛或功能障礙之前,身體早已累積了許多 latent TrPs。因此,提早發現並治療這些潛藏激痛點,對於預防與治療脊椎病至關重要


我的專業特色:透過中醫把脈找出潛藏激痛點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我結合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把脈,來判斷肌筋膜的張力狀態,進一步找出 latent TrPs 的位置。這是我治療的一大特色,能夠讓我更精準地識別出患者的潛藏問題,而不僅僅依賴患者的主觀感受或觸診。

📌 把脈如何反映肌肉張力?

許多人以為把脈只與內科疾病有關,但實際上,脈象可以呈現局部肌筋膜的張力狀態。當某個部位的肌筋膜張力異常,氣血運行受阻,這些變化往往會在脈象上有所體現。

透過這些細微的變化,我能夠判斷患者哪個部位存在 latent TrPs,並進一步規劃治療方案,讓後續的乾針或針刀治療更加精準。


先治療潛藏性激痛點,優化針刀治療效果

在脊椎病治療中,針刀是重要的微創技術,可以有效釋放局部軟組織的黏連與筋膜緊縮,改善頸椎或腰椎的功能。然而,如果患者體內仍存在許多未處理的 latent TrPs,那麼針刀治療的範圍往往會擴大,患者需要接受更多針刀操作,增加治療次數與疼痛感。

為了提升針刀治療的效果,我採取先行處理潛藏激痛點的策略,帶來以下三大優勢:

減少針刀治療的陽性點數量

當 latent TrPs 被有效解除後,整體肌肉功能提升,局部的緊繃與壓力得以緩解,針刀治療時的陽性點數量會顯著減少。這意味著,治療可以更聚焦於真正需要調整的部位,而不會因為肌肉張力異常導致更多的針刀介入。

降低患者的不適與疼痛

針刀雖然是微創治療,但畢竟會對組織造成一定的刺激。如果能夠在針刀治療前,先利用乾針或其他方式解除 latent TrPs,那麼患者在針刀治療過程中的痛苦會大幅降低,治療體驗也會更加舒適。

提升整體療效,縮短恢復時間

當肌肉功能恢復正常後,針刀治療的效果也能更快發揮。許多患者在接受這樣的分段式治療後,不僅疼痛感降低,恢復速度也明顯加快,減少了長期復發的風險。


結語:我的治療理念

在我的治療理念中,不只是處理患者已經感受到的疼痛,而是更進一步找出那些尚未被察覺的隱藏問題。透過中醫把脈來分析肌筋膜張力,找出潛藏性激痛點,並在針刀治療前先行解除,能夠讓整體療效更加顯著,並大幅減少患者的痛苦與治療次數。

如果你長期受到頸肩不適、脊椎病或慢性疼痛的困擾,建議先讓專業醫師檢查你的肌肉功能是否正常,並採取適合的治療方案,讓身體回到最佳狀態。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