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矮,孩子卻長不高?特發性矮小症-文獻介紹

by 張家誠 中醫師
24 觀看

當孩子的身高明顯低於同齡孩童,許多家長難免會擔憂:「我們夫妻倆都不矮,為什麼孩子卻長不高?」這種現象並不罕見,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 特發性矮小症(Idiopathic Short Stature, ISS)

那麼,除了遺傳與營養因素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影響孩子身高的關鍵?今天,就讓我們透過 臺北慈濟醫院 2024 年的研究〈Factor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yndrome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short stature in children〉[1],來了解 ISS 兒童的中醫體質分類,並探討個別化的治療策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什麼是 ISS?

ISS 指的是 兒童在沒有內分泌、遺傳或營養等異常的情況下,身高低於同齡平均值 2 個標準差。由於 ISS 屬於「排除診斷」,醫學檢查無法找到確切的病因時,孩子的矮小才會被歸類為 ISS。

🔹 根據研究數據:

  • 全球約 2.3% 的兒童符合 ISS 診斷,也就是說,每 1000 名兒童中約有 23 名患有 ISS[2]。
  • 台灣東部矮小兒童中約 43.2% 屬於 ISS[3]。

這顯示出 ISS 在台灣並不罕見,許多矮小兒童的成長問題可能與 ISS 相關,因此如何精準辨識 ISS 體質,制定合適的治療計畫,顯得格外重要。

慈濟醫院的 ISS 研究

研究背景

臺北慈濟醫院的研究團隊透過統計方法分析 ISS 兒童的中醫體質,希望找出最常見的 證型分類,以協助臨床診斷與治療。

研究方法

  • 研究對象:2014 年至 2016 年,慈濟醫院收集 957 名新診斷為 ISS 的兒童 進行研究。
  • 症狀調查:設計 34 項與生長相關的中醫症狀問卷,涵蓋手腳發熱、盜汗、食慾變化、腸胃功能、情緒波動等,由兒童與家長共同填寫。
  • 數據分析:透過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找出影響 ISS 兒童的主要體質類型,並進行分類。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症狀可歸納為 五大體質因子(證型),其中四種與中醫理論高度吻合,另有一種與眼部症狀相關,尚未確立明確的中醫對應證型。

ISS 兒童的五大體質分類

研究顯示,ISS 兒童的體質可以被歸納為五種主要類型,這些證型合計解釋了 40% 的症狀變異

1️⃣ 腎陰虛火旺證

📍 症狀表現:手足心發熱、夜間盜汗、口乾舌燥、夜夢多、食慾旺盛。

📍 中醫解讀:腎為「先天之本」,負責骨骼與生長發育。腎陰虛會導致骨骺提前閉合,影響身高發育。

2️⃣ 脾濕痰阻證

📍 症狀表現:口苦、頭暈、身體沉重、胃脘不適、胸悶、容易疲勞。

📍 中醫解讀:脾胃是「後天之本」,負責氣血生化。當脾運失調,痰濕內生,則影響營養吸收,導致生長遲緩。

3️⃣ 眼部相關症狀因子(未明確歸類)

📍 症狀表現:眼乾、眼紅、眼痛、眼部分泌物增多。

📍 中醫解讀:這些症狀可能與 肝血不足、肝火上炎或脾虛濕困 相關,但目前尚未能歸類至特定中醫證型。

4️⃣ 肝氣犯脾證

📍 症狀表現:易怒、抑鬱、疲倦、說話懶散、喜歡吃甜食。

📍 中醫解讀:肝氣鬱結影響脾胃功能,進而影響氣血運行,影響兒童生長。

5️⃣ 脾胃虛弱證

📍 症狀表現:食慾不振、胃脘脹滿、大便異常(時而乾結、時而溏瀉)。

📍 中醫解讀:脾胃負責消化與營養吸收,當脾胃虛弱,成長所需的氣血生成不足,影響孩子的發育。

個人評論

ISS 是兒童成長中的一大議題,而中醫則提供了一套基於「腎、脾、肝」的體質調理方法,幫助孩子改善成長問題。

✅ 不同證型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調理策略,例如:

  • 腎陰虛火旺:適合 六味地黃丸 調養腎陰。
  • 脾濕痰阻:可使用 二陳湯、參苓白朮散 幫助健脾化濕。
  • 肝氣犯脾:適合 逍遙散 疏肝解鬱、調和脾胃。
  • 脾胃虛弱:建議使用 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 來增強消化與吸收能力。

透過這項研究,中醫在 ISS 診斷與治療上的應用變得更為精準。未來若能結合臨床試驗、針灸或推拿療法,ISS 的治療方式或許能更加完善,幫助更多孩子突破生長瓶頸,獲得更好的發育條件!

參考文獻

[1] Liao TS, et al. Tzu Chi Med J 2024;36(4):433-439.

[2] Cohen LE. JAMA 2014;311:1787–96.

[3] Wu S, et al. Biomed Res Int 2018;2018:5732694.

💬 你的孩子有矮小的問題嗎?你會考慮嘗試中醫調理嗎?歡迎留言討論!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