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大綱
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與枕神經痛(Occipital Neuralgia, ON)是臨床上常見的頭痛類型,雖然兩者症狀與病理原因部分重疊,但治療策略卻截然不同。本文將根據最新實證文獻,清楚介紹兩種疾病的盛行率、病理特徵、診斷方法,並分享具實證基礎且臨床常用的治療策略。
盛行率與病理特徵
頸因性頭痛 (CEH)
- 盛行率:約4.1%至20%
- 疼痛特徵:單側性鈍痛,通常從頸部或枕-頸部擴散至同側眼眶、前額與顳部,持續數小時到數天。
- 病理成因:與頸椎結構異常有關,如小面關節、椎間盤、肌肉、筋膜、韌帶、寰樞及寰枕關節的病變。
枕神經痛 (ON)
- 盛行率:約3.2%,好發於60至69歲,女性較多。
- 疼痛特徵:單側的陣發性刺痛或放射性疼痛,每次發作數秒到數分鐘。
- 病理成因:主要是枕大神經、小枕神經及第三枕神經的受壓或刺激引起,例如創傷、神經根受壓、神經瘤、動脈炎或腫瘤。
CEH屬於傷害性感受性疼痛,而ON則為神經病理性疼痛,兩者病因本質不同,治療方式也需有所區別。
診斷方法
準確診斷CEH與ON,必須透過詳盡病史詢問、仔細體格檢查,並搭配適當的影像學與其他輔助檢查。
臨床表現與診斷標準
- CEH
- 單側疼痛,伴有明顯的頸椎活動限制,尤其轉向患側時疼痛加重。
- 依據國際頭痛學會(IHS)與Sjaastad診斷標準,應考慮疼痛與頸椎病變的時間相關性、活動度受限、頸部誘發試驗陽性,以及診斷性阻滯的結果。
- ON
- 單側或雙側陣發性刺痛,伴隨局部感覺異常或減退,局部麻醉神經阻滯後症狀可短暫緩解。
CEH與無預兆性偏頭痛的鑑別
特徵 | 頸因性頭痛 (CEH) | 無預兆性偏頭痛 |
---|---|---|
疼痛起始位置 | 頸後側 | 前額 |
疼痛性質 | 非搏動性 | 搏動性 |
頸部活動受限 | 明顯 | 無 |
噁心、嘔吐、畏光、畏聲 | 輕微 | 明顯 |
理學檢查重點
- CEH:檢查頸椎活動度,觸診頸椎小面關節有無異常。
- ON:檢查枕神經分布區域是否有明顯壓痛、觸誘發疼痛與感覺異常區域。
輔助檢查
- 影像檢查:X光與MRI主要用於排除其他骨性或軟組織病變。
- 超音波檢查枕神經:以超音波檢測C1-C2節段枕大神經的截面積,正常值約2.0±0.1 mm²,若截面積增加至4.1±2.6 mm²以上,即提示枕神經受壓。
- 診斷性神經阻滯:雖然假陽性率較高,但仍是重要的確認工具。

治療策略
治療應遵循由非侵入性治療逐步升級至介入治療的原則,依據臨床實證提供建議。
非侵入性治療
- 疼痛教育與自我管理:研究顯示有效的疼痛教育可顯著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並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 物理治療:透過頸部深層肌群訓練與姿勢調整,證實可有效改善CEH的疼痛頻率及嚴重度。
-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多項隨機對照研究證實,TENS對CEH患者具有效且安全的止痛效果。
- 藥物治療:NSAIDs可用於急性疼痛緩解,但應避免長期或過量使用,以防造成藥物過用性頭痛。
微創介入治療
- 局部神經阻滯
- 射頻治療(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 冷凍神經溶解術(Cryoneurolysis)
- 脈衝射頻(PRF)
- 枕神經刺激術(Occipital Nerve Stimulation, ONS)
手術治療
- 神經鬆解術
- 神經減壓術
個人評論
頭痛的成因複雜,精準的診斷是治療成功的關鍵。臨床上診斷頸因性頭痛時時應重視頸椎的活動度與小面關節的異常表現,而枕神經痛則需重點觀察神經路徑上的壓痛與感覺異常。治療策略建議由低侵入性逐步向高侵入性推進,並強調以實證醫學為基礎,期望能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品質,同時避免不必要的治療風險。
參考文獻:PMID: 3921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