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X頸椎|針刀、浮針及乾針

by 張家誠 中醫師
20 觀看

頭痛,是我在中醫門診裡非常常見到的一種症狀。

每當患者來看診說自己頭痛,我都會先從頭痛的形態、發作位置、病史這幾個方向做初步分類。大致上,我會先把頭痛分成兩大類:「內科型」和「肌骨骼型」。

肌骨骼型頭痛

肌骨骼型的頭痛,又可以再細分為三種情況:肌筋膜型、頸椎型,或是神經壓迫型。

如果是肌筋膜型的頭痛,我最常用的處理方式,就是依照教科書裡的引發痛模式(referred pain pattern),對照圖譜,一條條肌肉去找可能的激痛點(TrPs),然後用乾針技術讓它「跳起來」。這種跳動反應代表肌肉放鬆了,是治療裡很關鍵的指標。如果患者肌肉緊繃的範圍比較大、條數比較多,我也會搭配浮針一起使用,提升處理效率。

如果是頸椎型的頭痛,問題通常來自高位頸椎的結構失衡,像是小關節面卡住、上位椎間盤退化,或者是頸部深層肌肉與韌帶緊繃失調。

而在神經相關的部分,最常見的是枕大神經受到卡壓。這條神經來自第二頸神經(C2),會從頭半棘肌之間穿出、一路往頭皮走,所以只要這條路徑上的肌肉或筋膜太緊,都可能會壓到它。而枕小神經則是來自C2、C3,分布位置比較外側,會從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往頭枕部走,也同樣可能受到壓迫。

治療思路

針對這些結構問題,我會使用針刀針對幾個常見的卡點進行鬆解,包括:

  1. 高位頸椎的小關節面
  2. 頭枕下肌群
  3. 枕骨粗隆周圍的肌腱附著點
  4. 必要時,也會處理C1橫突的緊繃問題

這些部位,大致就涵蓋了目前文獻提到的頸因性頭痛與枕神經痛的病灶點。

結論

臨床上,很多長期有頭痛困擾的患者,平常大多是靠吃止痛藥暫時壓制症狀;但如果真正的問題來自頸部結構,症狀往往會反覆,甚至連睡覺都會覺得不舒服,久了之後對「躺下來休息」產生恐懼感,整個人變得很疲憊。

我在治療這類型的頭痛時,常會結合乾針、針刀、浮針等不同技術,有時也會搭配放鬆頸肩的徒手手法,或者根據體質加上中藥調理,幫助身體從深層慢慢恢復。

當然,每位頭痛患者的原因與病況都不一樣,還是要根據詳細的病史與檢查來判斷合適的處理方式。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有反覆性頭痛、長期吃藥效果不彰的困擾,歡迎來聊聊。也許從「結構」與「整體功能」的角度重新思考與調整,就能走出這個反覆發作的循環,找回真正的放鬆與輕鬆。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