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改善車禍後眼神經麻痺-文獻分享

by 張家誠 中醫師
11 觀看

浮針,是我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以下分享一篇我最近看到的臨床個案研究(case report)。本文獻的作者之一是我十分敬重的老師——周立偉教授,他同時也是本篇個案報告的共同通訊作者。

本文發表於國際期刊《QJ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主題為浮針(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應用於創傷性腦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後單側動眼神經麻痺(isolated oculomotor nerve paralysis, ONP)之治療觀察與成果。

🧑‍⚕️ 患者背景與初始病情

患者為一名71歲男性,在2023年3月20日騎乘機車時發生交通事故,導致腦部創傷,當場短暫失去意識約30分鐘。患者清醒後意識清楚,但出現右側眼瞼完全下垂、右眼球外偏且活動受限,以及右眼瞳孔放大(約6mm)且對光無反應,診斷為創傷後之單側動眼神經麻痺。


🕒 臨床治療時序

  • 3月23日:轉診至他院接受高壓氧治療。
  • 3月25日:眼科檢查確認右眼瞼完全遮蓋角膜,眼球除可向右轉外,其他方向活動受限。
  • 3月至5月:患者接受約30次傳統針灸治療(每週5-6次),惟右眼瞼下垂情況未改善。
  • 5月30日:首次進行浮針治療,當日即出現右眼瞼可開啟1mm的變化。治療部位包含右側胸鎖乳突肌、眼輪匝肌與顳肌。
  • 6月2日、6月12日:第二與第三次治療後,眼瞼可開啟約2mm。
  • 6月23日(第五次治療):眼瞼開啟達5mm,眼球可內轉超越中線,轉動幅度顯著改善。
  • 7月23日(治療後一個月追蹤):右眼瞼開啟幅度達7mm,眼球活動範圍更廣,患者主述暈眩明顯減輕。

🔬 浮針治療原理與可能機制

文獻認為,浮針療效可能源於改善神經周圍微循環及肌筋膜張力。透過一次性拋棄式皮下針,配合「掃散」與「再灌流」達到:

  • 放鬆過度緊繃的肌群與筋膜
  • 解除局部壓力,減少神經受壓
  • 提升局部血流供應與組織氧合

這些作用可能共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對於動眼神經此類深層神經亦可能產生間接改善效果。


🧾 討論與臨床意涵

這篇報告提供一項臨床啟發:當傳統針灸治療成效有限時,浮針或可作為一種有效的替代方案。儘管本報告為單一個案,無法推論普遍療效,但其顯著改善過程仍值得進一步研究。

未來若能進行更大樣本的病例系列或前瞻性研究,將有助於建立FSN應用於腦傷後神經麻痺之臨床指引與適應症範疇。

個人評論

浮針是近年中醫新出現的療法,他獨特的進針層次及治療過程,有機會能突破過去傳統針灸的侷限。我目前臨床上,只要碰到「無法直接針到病兆」的問題,我就會使用浮針去治療,訴求「恢復功能」,常會有驚喜的療效出現。

參考文獻

Lu DJ, Sun J, Xu NG, Chou LW. Benefits of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treatment for isolated oculomotor nerve paralysi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case report. QJM. 2024 Dec 1;117(12):882-884. doi: 10.1093/qjmed/hcae174. PMID: 39213312.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