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發病的五十肩,針刀及乾針快速終結病程

by 張家誠 中醫師
25 觀看

為了讓深受疼痛所苦的患者,能有信心來接受治療,張醫師感謝過去及未來願意讓分享醫案的患者。五十肩(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的肩關節疾病,疼痛與僵硬可能困擾患者數月甚至數年。針刀與乾針治療在五十肩的改善上展現出顯著成效。

五十肩簡介

五十肩,又稱肩周炎,是指肩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發炎和纖維化,導致關節活動受限的一種常見病症。它多發於40至60歲的中年人,女性較男性更常見。五十肩的特徵是肩膀逐漸出現疼痛、僵硬及活動障礙。

五十肩的病程通常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 疼痛期(3-9個月):肩關節逐漸出現疼痛,尤其是在活動或夜間疼痛更加明顯,影響患者的睡眠與日常活動。
  2. 凍結期(4-12個月):肩部活動範圍明顯減少,僵硬感加劇,疼痛可能逐漸減輕,但生活受限顯著增加。
  3. 解凍期(6-24個月):隨著發炎消退,關節活動逐漸恢復,僵硬感減輕,但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完全復原。

五十肩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確,但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長期不活動、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及肩部過度使用。早期介入治療對於縮短病程、減輕疼痛至關重要。

傳統治療方式

  • 物理治療:如電療、超音波和熱敷,有助於減少炎症、放鬆肌肉。
  • 復健運動:幫助增加肩膀活動範圍並強化周圍肌群。
  • 藥物治療:口服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注射來緩解疼痛和炎症。
  • 手術:對於無法通過保守治療改善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肩關節鬆解手術。

中醫針刀

針刀是中醫特殊針具的一種,與一般針灸的毫針不同,針刀前端為0.4mm的刀口面,能夠做到剝離沾黏及減壓的效果。針刀療法屬於微創治療,治療過程中不會留下明顯傷口,且治療後患者仍能進行日常活動。

相比傳統的熱敷和電療,針刀療法更為進階且有效。它能直接鬆解沾黏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修復過程,有效減輕疼痛和改善功能。

針刀禁忌證

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

針刀可能副作用

局部滲血、不純熟操作導致意外傷及他處、傷口照護不慎導致感染。

乾針(Dry Needling)

乾針技術的目的是利用細小的針直接插入皮膚和肌肉,刺激那些造成疼痛的激痛點(trigger points)或緊繃的肌筋膜組織。這些激痛點就像是肌肉中的小結,常常是導致肌肉痠痛和功能受限的罪魁禍首。

透過乾針的刺激,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炎症,幫助組織修復,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

案例分享與診治思路

患者背景

這是一位51歲的男性患者,左側肩膀疼痛已持續近一個月,整日疼痛難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他的家人曾接受過我的治療,對治療效果有信心,因此推薦他前來就診。

初診(113/11/04)

患者在初診時表現出以下症狀:

  • 疼痛與活動受限:左肩被動抬舉困難,雖然前舉及側舉角度尚可,但外旋明顯受限,符合五十肩的特徵關節模式(ER > Abd)。
  • 無外力傷病史:近期無明顯外傷史,進一步提高五十肩的診斷可能性。
  • 超音波檢查結果:檢查顯示喙肱韌帶(CHL)增厚,且動態測試時出現黏滯感,進一步確診為五十肩初期階段。

治療過程

針對診斷結果,採用針刀治療乾針療法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分階段進行評估:

  1. 113/11/04
    • 前舉170度,側舉170度,外旋30度,後背僅至S1的高度。
    • 進行第一次針刀治療。
  2. 113/11/11
    • 前舉175度,側舉175度,外旋45度。
    • 進行第二次針刀治療。
  3. 113/11/18
    • 前舉175度,側舉175度,外旋60度,後伸明顯改善至L3高度。
    • 進行第三次針刀治療。
  4. 113/11/25
    • 前舉及側舉均已達180度,外旋提升至70度,疼痛顯著緩解。
    • 完成最後一次針刀治療,共進行四次。

後續追蹤(113/12/02)
患者疼痛大幅減輕,肩部活動已接近正常範圍。針對後續康復,提供專屬運動計畫,並以針灸與乾針治療進行輔助。

《醫療問題,請諮詢合格醫療人員》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製轉載》
《本文為五十肩衛教文章,經患者同意後,作為療程介紹分享》
《醫療有不確定性,體質病況因人而異,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病況而異》
#台灣針刀醫學會專科醫師 軒字第號 A-0010-2023123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