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後該怎麼辦?處理流程與復健時間建議

by 張家誠 中醫師
57 觀看

生活中不小心跌倒、運動受傷,甚至發生車禍,都可能導致骨折。除了疼痛之外,很多人最關心的是:「多久才能恢復?什麼時候能開始復健?」這篇文章將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帶你了解骨折後的標準處理流程、復健時機,以及中醫如何輔助骨折癒合。

骨折的處理流程

固定與復健缺一不可

骨折治療的三大原則是復位、固定、復健。首先,醫師會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 輕微骨折 / 沒有移位 → 石膏或夾板固定,一般固定4-8週,讓骨骼自然癒合。

✔ 較嚴重骨折 / 移位骨折 → 需手術內固定(骨板、螺絲或髓內釘),幫助骨骼對位並提供額外支撐。

不論是手術固定還是石膏固定,骨折後並非一動也不能動! 適當的活動可以幫助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加速康復,但復健時機需依照骨折類型、固定方式及醫師指示進行。

復健該什麼時候開始?

現代醫學建議:「越早復健,預後越好」,但前提是骨折端已固定穩定,不能有移位風險。

復健計畫應由主治醫師或負責復位的醫師決定,確保安全。以下是一般的復健時間建議:

手術內固定患者(骨板、髓內釘)

✅ 術後24-48小時內:可開始非骨折部位的活動,例如手指/腳趾動作、腳踝運動。

✅ 術後1-2週:可開始關節活動練習,但是否可負重需依醫師評估。

✅ 術後6-8週:X光確認骨癒合狀況後,可進一步增加負重及肌力訓練,並逐步恢復正常行走或上肢功能。

石膏固定患者(保守治療)

✅ 固定期間(約4-6週):不可移動骨折部位,但可活動未受影響的關節。

✅ 石膏拆除後:視X光結果決定何時開始負重及肌力訓練,通常在6-8週後開始較積極的復健。

✅ 所有骨折患者在康復過程中,復健強度需循序漸進,若過早負重或過度運動,可能導致骨折不癒合或再度骨折!

復健運動建議:如何安全恢復活動?

骨折復健需依照不同時期設計適合的運動,避免影響骨癒合:

✔ 急性期(前1-2週):減少腫脹、維持肌力

  • 進行鄰近關節活動(如手指、腳趾活動),減少關節僵硬。
  • 進行等長收縮運動(如大腿肌肉收縮但不移動關節),防止肌肉流失。

✔ 亞急性期(2-6週):恢復關節活動度

  • 關節活動練習(ROM運動):循序漸進恢復受傷部位的關節活動,如手腕骨折後練習伸屈。
  • 非負重的肌力訓練:如彈力帶輕度阻力運動,恢復肌肉力量。
  • 部分負重訓練(僅限醫師許可者):例如踝關節骨折術後,醫師可能允許病人在第3-4週開始少量負重行走。

✔ 恢復期(6週以上):增強肌力與平衡

  • 完整負重訓練:如行走訓練、爬樓梯。
  • 高階肌力與協調訓練:可加入深蹲、彈力帶強化運動、游泳等。

✅ 重點:任何復健運動都應由醫療人員指導,並且避免過度疼痛!

中醫如何幫助骨折康復?

許多患者關心:「中藥能讓骨頭長得更快嗎?」目前研究顯示,中醫藥在骨折康復期可提供輔助效果,特別是在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腫脹、幫助肌肉與關節恢復方面較有幫助,但對骨骼本身的加速癒合效果仍需更多高品質研究支持。

✔ 中藥內服

  • 初期(1-2週):桃紅四物湯、復元活血湯,幫助活血化瘀、減少腫脹。
  • 中期(2-4週):續骨活血湯、骨碎補,可促進骨痂形成。
  • 後期(5週以上):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 提醒:中藥應由專業中醫師指導,不可自行服用,以免與西藥交互作用。

✔ 針灸

  • 研究顯示,術後使用電針治療可減少疼痛與腫脹,另外針刺治療能促進軟組織的修復。
  • 常用穴位:合谷、足三里、腎俞,針對不同階段調整治療方案。

✔ 中醫外敷與薰洗

  • 部分研究指出,中藥薰洗可減輕術後疼痛、促進血液循環,但需與西醫固定治療同步進行。 📌 提醒:外敷或薰洗不可直接用於開放性骨折或傷口未癒合者。

結論:骨折康復的關鍵

✅ 骨折固定期間仍應適當活動未受傷的部位,以減少併發症。

✅ 復健時機由醫師決定,能早動就早動,但需安全進行,避免過度負重。

✅ 中醫可輔助消腫、減痛與功能恢復,但仍應與現代醫學治療結合。

透過正確的治療與復健,骨折康復可以更順利,功能恢復也會更快!如有骨折問題,請諮詢專業醫師,依個人情況調整治療計畫。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