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長時間使用電腦工作,你是否發現自己頸部活動受限、肩頸僵硬,甚至開始出現頭痛與暈眩。剛開始以為是單純的「落枕」,但症狀持續了好幾週,休息後也無法改善。就醫檢查後,醫師告知他是頸椎小關節面退化引起的不適。
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低頭滑手機、伏案工作、枕頭高度不合適,都可能導致頸椎小關節面過度受力,進而退化、發炎,甚至產生骨刺。這種慢性病變,正是許多人長期肩頸僵硬、頭暈頭痛的隱藏原因。
什麼是頸椎小關節面?
頸椎小關節面(Facet Joint, Zygapophyseal Joint) 是頸椎後方的一對滑液關節,負責維持穩定性並控制頸椎活動範圍。它由關節囊、軟骨、滑液膜組成,並受到**內側支神經(medial branch of dorsal ramus)**的支配。
為何會退化?
正常情況下,頸椎小關節面僅承擔 20% 的頸部負荷,但當 椎間盤退化、姿勢不良或長期固定姿勢,小關節面將承受更多壓力,導致: ✅ 關節軟骨磨損
✅ 關節囊發炎
✅ 骨刺增生(退化性關節病變,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 FJOA)
這些變化最終會導致慢性頸部僵硬、痠痛,甚至頭暈、頭痛。
頸椎小關節面退化的成因
🔹 慢性姿勢不良
- 長時間低頭(如滑手機、用電腦)
- 肩膀前傾(如駝背、不良坐姿)
- 枕頭過高或過低,導致頸椎長期過度伸展或彎曲
🔹 頸椎間盤退化
- 椎間盤變薄,負荷轉移到小關節面,加速退化
- 退化性椎間盤無法緩衝壓力,使小關節長期受壓
🔹 老化與退行性變化
- 研究顯示,60 歲以上族群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頸椎小關節退化
- 體重過重、骨質疏鬆 會加速退化
🔹 長期微損傷與外傷
- 車禍、跌倒、頸部扭傷(如 揮鞭傷 Whiplash Injury)
- 長期進行重複性動作(如打字、繪圖、搬運重物)
頸椎小關節面退化的症狀
📍 頸部僵硬與疼痛 – 尤其在後仰、側轉時更明顯
📍 頭痛與頭暈 – 常伴隨後枕部與頭頂悶痛
📍 肩頸緊繃、放射痛 – 但不會像神經根壓迫那樣導致手麻或肌肉無力
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週或數月,嚴重時會影響日常生活與睡眠品質。

如何診斷?
📌 臨床評估
- 關節觸壓痛點 – 頸後側小關節點壓痛明顯
- 頸部活動測試 – 仰頭或側轉時是否出現局部疼痛
📌 影像學檢查
- X 光 – 可觀察關節間隙狹窄、骨刺增生
- MRI(核磁共振) – 評估關節炎、滑液囊發炎
- CT(電腦斷層) – 觀察關節面骨質變化
保守治療方式
🟢 姿勢調整與生活習慣改善
✅ 避免長時間低頭,手機螢幕應抬高至視線水平
✅ 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與座椅,減少頸椎負擔
✅ 適度熱敷(15 分鐘),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僵硬
🟢 藥物治療(短期緩解症狀)
- NSAIDs 止痛藥 – 減少發炎與疼痛
- 肌肉鬆弛劑 – 緩解代償性肌肉緊繃
🟢 物理治療與運動
- 頸部伸展運動(如頸部旋轉、側彎)
- 核心訓練 – 強化頸部深層穩定肌
中醫治療:針刀與乾針的優勢
🏥 針刀療法
- 鬆解小關節周圍筋膜沾黏,改善 關節卡頓與疼痛
- 針對 骨刺增生、關節囊發炎 進行微創調整
🏥 乾針治療
- 放鬆 提肩胛肌、斜方肌、枕下肌群,減少小關節壓迫
- 改善 慢性肌筋膜緊繃,緩解頭痛與頭暈
相比於單純的藥物治療,針刀與乾針更能針對根本問題,幫助患者長期改善頸椎功能。
如何預防?長期維護很重要!
✅ 每小時站起來動一動,避免長時間固定姿勢
✅ 避免用單邊肩膀夾手機講電話,減少頸椎負擔
✅ 睡覺時選擇合適的枕頭,使頸椎維持自然生理弧度
✅ 定期進行頸部伸展與核心訓練,保持頸椎穩定
結語
頸椎小關節面退化是 許多慢性肩頸僵硬、頭痛的根源,透過姿勢調整、適當治療、運動訓練,可以有效改善症狀。若長期頸部不適,針刀與乾針 這類中醫介入療法,能夠幫助你擺脫疼痛、重拾舒適生活!
參考文獻:PMID: 3807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