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有山丘,這可能是腹直肌分離

by 張家誠 中醫師
32 觀看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腹部中線怪怪的?站著的時候看起來還好,但一躺下或用力時,肚子中間就像有條溝,甚至會凸起?這很可能是腹直肌分離,而不只是肚子變大或核心沒力。

這問題不只發生在產後女性,男性也會中招,特別是長期腹內壓過大、運動習慣不當或腹部脂肪較多的人。如果你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概念,或是一直覺得自己核心無力、腰酸背痛,那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寫的!


什麼是腹直肌分離?

腹直肌是腹部正中央的兩條肌肉,幫助支撐核心、維持體態,讓我們可以穩定地行走、運動、搬東西。但當中間的結締組織(白線)因為過度拉伸或變薄,導致腹直肌左右分開,就形成了腹直肌分離

簡單來說,就是肚子正中央的「肌肉連結」變鬆了,讓腹壁變得沒有支撐力,看起來鬆垮、沒線條,甚至會凸出。

一般來說,腹直肌間距超過2公分(大約兩指寬)就算是腹直肌分離。對於男性,有研究建議3公分以上才算異常,因為男性的腹部肌肉比較厚,肌肉排列也和女性不同。


為什麼會腹直肌分離?

女性常見原因

  • 懷孕與生產:隨著胎兒成長,腹部壓力變大,加上荷爾蒙影響,白線變軟、變薄,腹直肌被撐開。雖然產後會慢慢回復,但有30%的人產後一年還是沒有完全恢復
  • 體重增加與運動不足:孕期體重增加過快、產後沒做核心訓練,讓腹部恢復更慢,甚至持續分離。
  • 多次懷孕:如果妳生過不只一胎,那麼DRA的機率就更高,因為腹部組織被反覆拉扯,彈性下降。

男性常見原因

  • 腹部肥胖:脂肪堆積讓腹內壓持續升高,白線變得更脆弱,腹直肌開始分開。
  • 長期重物搬運或運動不當:沒有正確的核心穩定,搬東西、舉重時腹內壓一衝上來,久了就讓腹壁撐不住。
  • 年齡與結締組織退化:隨著年紀增長,組織彈性變差,肌肉間的白線變薄、變脆弱,讓分離更容易發生。

腹直肌分離會帶來什麼影響?

✔ 肚子變形:中線變寬、看起來像還沒恢復的孕肚,或是站著沒事但一用力就鼓起來,超級困擾!

✔ 核心無力、腰痠背痛:腹直肌分離會讓核心支撐變差,導致背部代償出力,久了就容易腰痠背痛。

✔ 影響運動表現:做重訓、跑步或任何需要核心穩定的運動時,可能會感覺腹部「使不上力」,甚至容易受傷。

✔ 增加疝氣風險:分離太大時,腹內壓分佈異常,可能導致內臟向中線突出,進一步發展成臍疝或腹壁疝氣。


如何改善腹直肌分離?

核心訓練:運動到底有沒有效?

其實,關於運動治療腹直肌分離的研究結果有點「說法不一」。

  • 有些研究發現,超音波下的肌肉分離距離變化不大,好像運動效果有限。
  • 但多數研究都認為,核心訓練還是能改善功能,減少症狀,像是增強腹部穩定性、減少下背痛,並讓日常活動更順暢。

推薦運動(每天至少15分鐘,連續6~12週):

✅ 縮腹運動(ADIM):仰臥、膝蓋彎曲,吸氣時讓腹部微微隆起,吐氣時把肚臍往內縮,啟動腹橫肌。

✅ 橋式運動(Bridge):仰臥、屈膝,臀部慢慢抬起,強化核心與臀肌。

✅ 平板支撐(Plank):維持核心穩定,但要控制好呼吸,不要讓腹內壓過高。

✅ 貓牛式伸展(Cat-Cow Stretch):跪姿四足支撐,緩慢拱起與下壓背部,幫助恢復核心控制力。

✅ 輕度普拉提或瑜伽:改善體態與核心穩定性,減少核心疲勞感。


針灸與電針治療

✅ 電針治療可以促進腹部血液循環,幫助白線組織恢復,搭配運動可以加速復原。

✅ 常選穴位:中脘(CV12)、氣海(CV6)、神闕(CV8),每週2~3次,約4~6週可見改善。

✅ 研究顯示,電針比單純運動更能縮小腹直肌間距,並能降低下背痛


貼紮治療

✅ 肌內效貼布(Kinesio Taping)能提供輕微支撐,讓肌肉在日常活動時保持適當的收縮,幫助恢復核心控制力。 ✅ 但貼布效果通常是短期的,建議搭配運動一起使用,才有長期改善的可能。

結語

腹直肌分離並不是「產後媽媽才有的問題」,也不代表「沒救了」。不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透過核心訓練、針灸輔助、貼紮等方法,都可以讓核心變得更強壯、減少不適

雖然目前研究對運動復健的效果有些爭議,但多數專家仍認為規律的核心訓練對功能改善有幫助,比起什麼都不做,運動起來絕對是更好的選擇。如果你發現自己有腹直肌分離的跡象,建議盡早開始改善,別等到腰痛、疝氣來了才後悔!


參考文獻

  1. Sperstad JB, Tennfjord MK, Hilde G, et al. (2016). PMID: 27324871
  2. Benjamin DR, van de Water ATM, Peiris CL. (2014). PMID: 24268942
  3. European Hernia Society. (2021). PMID: 34371568
  4. Kamel DM, Yousif AM. (2017). PMID: 28673006
  5. Ptaszkowska L, Gorecka J, Paprocka-Borowicz M, et al. (2021). PMID: 34682460
  6. Chenxi Zhu, Yu Shen, Lilu Wang, et al. (2024).
  7. Liu Y, Zhu Y, Jiang LY, et al. (2022). PMID: 36211120
  8. Caixia Zhang, Xiaoer Yang, Yang Zhao, et al. (2023).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