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退化伴隨椎底動脈脈狹窄,針刀療法

by 張家誠 中醫師
66 觀看

頸椎,作為支撐我們頭部重量的關鍵結構,日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長年的低頭使用,會使頸椎失去正常的生理曲度、頸椎椎間空間狹窄及骨刺形成,最終產生神經壓迫,引起肩膀、手臂的疼痛,甚至手指麻木等症狀。針刀療法配合傳統復健,會有「1+1>2」的功效,到復健科拉脖子會有不適的患者,更應配合針刀治療。

頸椎退化的病因

隨著年齡增長,頸椎承受的磨損與退化成為無法避免的問題。主要原因包括:

  1. 長期負荷:頸椎需支撐頭部重量,長期姿勢不良(如低頭看手機或電腦)加重了壓力。
  2. 椎間盤退化:椎間盤隨著年齡逐漸脫水與變薄,導致椎體間空間縮小,進而影響周邊神經與軟組織。
  3. 骨刺形成:退化性改變導致骨質增生,骨刺壓迫神經,引發頸痛及手臂麻木等症狀。
  4. 軟組織鈣化:長期的炎症反應可能導致韌帶或肌肉的鈣化,進一步限制頸部活動。

這些結構性問題不僅引發疼痛與活動受限,更可能造成神經壓迫,影響生活品質。因此,針對頸椎退化的治療,需以恢復結構平衡為核心,結合中西醫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

針刀療法介紹

針刀是中醫特殊針具的一種,與一般針灸的毫針不同,針刀前端為0.4mm的刀口面,能夠做到剝離沾黏及減壓的效果。針刀療法屬於微創治療,治療過程中不會留下明顯傷口,且治療後患者仍能進行日常活動。

相比傳統的熱敷和電療,針刀療法更為進階且有效。它能直接鬆解沾黏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修復過程,有效減輕疼痛和改善功能。

針刀禁忌證

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

針刀可能副作用

局部滲血、不純熟操作導致意外傷及他處、傷口照護不慎導致感染。

案例分享

這位80歲患者於2024年6月15日專程從台北前來就診。她被診斷為頸椎C3/4/5椎體間狹窄,伴隨骨刺與軟組織鈣化,主要症狀包括:

  • 頸部後側持續疼痛
  • 肩胛骨內側疼痛
  • 左手肘麻木

此外,西醫檢查顯示她的椎底動脈狹窄,而復健科醫師則建議避免頸椎牽引治療,讓治療的選擇更具挑戰性。患者對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希望能透過中醫針刀療法尋求改善。

治療過程與進展

除痛治療階段(2024/06/15 – 2024/09/07)

在治療初期,我以針刀療法結合乾針治療,針對患者頸部骨刺周邊的軟組織進行鬆解,改善神經壓迫與鈣化狀況。治療後症狀:

  • 左手肘的麻木感完全消失
  • 肩胛骨內側疼痛已消失
  • 右肩及手臂仍有持續性痠感

到此階段,因評估患者年齡及肌肉強度,我認為單純的針刀減壓效果仍有極限,可能仍需要物理性牽引,來改善頸椎結構空間,我建議患者尋求另一家復健科診所評估是否適合輕度牽引

中西醫結合(2024/09/21 – 2024/10/05)

患者在復健科接受最輕度的牽引(僅1磅),配合針刀療法效果更為顯著。至10月5日,患者的右肩膀與頸部疼痛完全消失,痠痛及麻感也不再復發,針刀療法順利完成最後一次治療。至此共進行了16次的針刀治療。

後續回診(2024/10/05 – 2024/11/30)

患者因膝蓋退化問題,後續回診保養膝蓋治療。頸椎部分僅維持輕度每1~2週進行一次輕度牽引,維持頸椎穩定。截至目前,患者的頸部與肩背均無不適,生活已完全恢復正常。

結語: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價值

本案例成功展現了針刀療法結合西醫牽引治療的優勢。針刀療法精準針對頸椎軟組織問題,配合牽引恢復結構平衡,兩者相輔相成,尤其適用於高齡患者,能大幅降低治療風險。此案例不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參考。

針對退化性頸椎病,早期介入與多元化治療手段,是恢復健康的關鍵。希望此案例能啟發更多患者,及早尋求適合的治療,重拾頸椎健康。

《醫療問題,請諮詢合格醫療人員》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製轉載》
《本文為頸椎病衛教文章,經患者同意後,作為療程介紹分享》
《醫療有不確定性,體質病況因人而異,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病況而異》
#台灣針刀醫學會專科醫師 軒字第號 A-0010-2023123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