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因性頭痛,針刀與乾針

by 張家誠 中醫師
121 觀看

頑固的頭痛讓人難以度日,尤其當疼痛的根源來自頸椎時,傳統療法多只能暫時緩解,難以徹底治癒。頸因性頭痛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伴隨肩膀僵硬、手部麻木等症狀,使患者困擾不已。針刀療法作為一種微創治療,為這類頭痛提供了新的解決途徑,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更能避免手術風險。

頸因性頭痛

頸因性頭痛是由頸椎異常引發的疼痛,常見原因包括長期不良姿勢、重複性頸部運動或過度使用頸部,導致肌肉緊繃或組織發炎,壓迫頸部神經而引發頭痛。隨著時間推移,頸椎曲度可能發生異常,如過直或反彎,進一步加重神經壓迫和疼痛症狀。

這類頭痛從後枕部或頸部開始,延伸至頭頂,並常伴有肩頸僵硬、肩膀無力或手麻。傳統的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僅能暫時緩解症狀,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一般治療方式包括物理治療、牽引、針灸等,若症狀嚴重,西醫會考慮手術。然而,手術風險較高且恢復期長,效果也不保證,因此微創的針刀療法成為有效替代方案,可減少神經壓迫而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頸因性頭痛的保守治療方式

  1. 止痛藥物: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或肌肉鬆弛劑,短期緩解疼痛和緊繃。
  2. 物理治療:頸部牽引、熱敷、超音波,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疼痛與僵硬。
  3. 頸部穩定運動:強化深層肌肉的穩定性,減輕頸椎壓力。
  4. 針灸:刺激穴位緩解肌肉緊繃,改善頸部循環。
  5. 牽引:輕柔拉伸頸椎,減少神經壓迫,放鬆頸部。
  6. 姿勢矯正:指導正確姿勢,避免過度低頭或頸部負擔。

上述保守療法能暫時舒緩症狀,但對於長期或嚴重的頸因性頭痛,效果有限且難以根本解決。

中醫針刀

針刀是中醫特殊針具的一種,與一般針灸的毫針不同,針刀前端為0.4mm的刀口面,能夠做到剝離沾黏及減壓的效果。針刀療法屬於微創治療,治療過程中不會留下明顯傷口,且治療後患者仍能進行日常活動。 相比傳統的熱敷和電療,針刀療法更為進階且有效。它能直接鬆解沾黏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修復過程,有效減輕疼痛和改善功能。

針刀禁忌證

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劑。

針刀可能副作用

局部滲血、不純熟操作導致意外傷及他處、傷口照護不慎導致感染。

乾針

乾針技術的目的是利用細小的針直接插入皮膚和肌肉,刺激那些造成疼痛的激痛點(trigger points)或緊繃的肌筋膜組織。這些激痛點就像是肌肉中的小結,常常是導致肌肉痠痛和功能受限的罪魁禍首。 透過乾針的刺激,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炎症,幫助組織修復,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

病例分享

一位39歲女性患者,長期頭痛,需依賴止痛藥。除頭痛外,她感到頸部僵硬、雙手麻木,因手麻曾接受腕隧道手術,但術後無顯著改善。核磁共振顯示其頸椎曲度過直,無顯著神經壓迫。西醫建議手術改善頭痛。

患者最初在杏恩中醫接受針灸與藥物治療,效果有限,陳翊昀院長建議她轉診至我的門診,嘗試針刀療法。患者於113年9月11日首次來診,之後每週進行一次針刀、乾針和藥物治療,至113年10月19日完成6次療程。令人欣慰的是,第四次治療後,患者頭痛完全消失,不再需要止痛藥;第六次後,手麻也完全解除,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針刀療法的建議與優勢

此案例屬於典型的頸椎型頭痛,即使影像檢查無明顯神經壓迫,但症狀確實存在,顯示症狀與影像結果並非完全一致。針刀療法的微創特性讓患者可以在不經手術的情況下減輕神經壓迫,隨時根據治療反應進行調整。相較於手術的單行道,針刀療法是一種靈活且安全的選擇,患者無需承擔手術的風險。

建議在無嚴重脊髓壓迫的情況下,優先考慮針刀療法,作為緩解頸因性頭痛的有效微創方案,不僅能夠改善症狀,還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醫療問題,請諮詢合格醫療人員》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製轉載》
《本文為頸椎病衛教文章,經患者同意後,作為療程介紹分享》
《醫療有不確定性,體質病況因人而異,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病況而異》
#台灣針刀醫學會專科醫師 軒字第號 A-0010-2023123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