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從結構網絡,來探討身體內外的異常。
作者 林兩傳 醫師,受過中西醫學的訓練,也曾於西醫病理科執業。林醫師在執業前期是用中醫傷科正骨手法治療,然而在臨床上碰到療效的侷限及部分患者疾患的反覆復發,使醫師開始思考是否有其他的可能存在。
結構與疼痛
現代醫學對於許多疼痛症都會下「OOO炎」的病名,如常見的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但在許多病患身上並看不到紅、腫、熱的「發炎」徵狀。
作者認為疼痛只是發炎反應中的一個現象,但是疼痛卻未必是發炎反應所造成的,而是因結構的錯位,造成張力的不平衡而引發疼痛。
舉例,當手臂因外傷感染或受到應力作用而發炎,使局部血管通透增加、發炎物質釋放、局部水腫等因素,造成該處張力增加而疼痛;而因骨頭的滑移脫位或肌肉的收縮旋轉,也會使張力增加而疼痛。
因此作者認為,無論起因為何,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在於結構網絡張力過大。
結構網絡
該書所提及的結構網絡,不只是圍在肌肉間的Fascia,也包含了皮下的結締纖維及皮膚。該結構網絡是不具有彈性的,因此當生理性的活動或病理性的損傷,造成局部張力改變時,結構網絡就會被牽扯而偏移,這可由最表淺的皮膚滑移就能觀察到。
中醫所說的表證與裡證
作者認為,感冒引起的疼痛、肩背僵緊,並不是因為該處的肌肉發炎,而是由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的滑移性降低。
在麻黃湯證中,由於皮膚緊繃,造成皮下張力增加而引起疼痛,只要用麻黃湯發汗解開皮膚的緊繃就好了。
在桂枝湯證中,是因為肌肉張力出現問題,使肌肉與皮膚之間出現了額外的張力,而引起疼痛,故需要用桂枝湯來「解肌」。
在中醫的理論認為,生病有表證及裡證,一般而言要先解表再治裡,從結構的觀點來看是很清楚的,必須先讓皮膚的滑移空間還原,才能有緩衝處理皮下的肌肉、骨頭與內臟的問題。
所有錯位都是一種旋轉
所有的治療基本上都是在解決旋轉的問題,在治療的次第上,必須先還原皮膚的旋轉方向,這樣每條肌肉才能擺脫來自皮膚的牽引力量,再來要還原淺層肌肉,而後骨頭的還原才有足夠的空間。
作者將治療步驟分成了皮連線、筋連線與骨連線:
皮連線
藉由皮膚的滑移,來鬆解收縮的屈肌。一般會將皮膚筋膜拉往張力過大處,雖然這做法看似將皮膚旋轉得更厲害,但如此才能使張力大處的緩衝空間恢復,才能進一步調整更深一層的網絡。
筋連線
筋連線是用來處理關節中被伸肌鎖住的結構,使關節上下的肌肉可以一起連動。
骨連線
骨連線是指關節能夠在生理極限下自由的活動。要做到骨連線,必須先從皮連線做到筋連線,使關節上下的肌肉解開,再來要解開關節間的纖維組織增生,最後來自遠方的代償張力也要解除。
個人心得
林兩傳醫師的結構治療在中醫界頗負盛名,一般同業間會稱之為「軟傷科」。在拜讀醫師著作前,我也天真的以為是利用較「柔軟」的手法來理筋喬骨。
在閱讀此書後,了解了林醫師的治療理論有別於傳統傷科治療及西方的美式整脊,處裡的不只是骨頭對位及肌肉緊繃的問題,而是多了筋膜張力、皮膚挪移等整體性概念。
而遺憾的是,原以為能夠透過書籍來學習或摸索林醫師的治療方法,然發現可能是我的慧根不足,雖然能夠理解其理論,但仍無法「看見」,無法看見、摸見異常的結構與旋轉方向。
希望之後能有機會能夠學習林醫師的結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