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針灸應避免隔衣施針。沒做好,感染風險增加十倍以上。
最近在 Threads 上看到許多民眾分享他們的針灸經驗,部分診所的醫師在施針時,未讓患者褪去衣物,而是直接隔著衣服進行針灸。這樣的作法不僅違反台灣的感染控制標準,也可能影響治療效果與安全性,甚至增加感染風險。以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中國針灸學會等權威機構的指引,以及近十年的臨床研究,探討為什麼隔衣施針應被嚴格避免。
未進行皮膚消毒,感染風險大增
根據WHO《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Adverse Events》(WHO, 2003)與CDC《Guideline for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in Healthcare Facilities》(CDC, 2008),針灸前應使用 70% 酒精對皮膚消毒,以顯著降低感染風險。然而,隔著衣服施針意味著醫師根本無法對皮膚進行消毒,針刺時可能將病原體帶入皮下組織,導致局部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更嚴重的併發症。
臨床研究數據
- Lin et al. (2015) 發表於《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的研究指出,若採用一次性針具並搭配 70% 酒精消毒,針灸感染率可低於 0.01%。但未消毒情況下,感染率則顯著上升。
- Wang et al. (2017) 調查發現,未消毒的針灸施作,其感染率可能從 0.01% 增加至 0.1%,風險提高約 10 倍。
衣物的棉絮與灰塵可能污染針具
衣物上可能殘留棉絮、灰塵、汗漬、甚至細菌,當針具穿透衣物進入皮膚時,這些污染物可能附著在針體上,進而進入皮下組織,導致感染或無菌性發炎。這違反了中國針灸學會《針灸操作規範》(中國針灸學會, 2015)中明確規定的無菌操作原則。
系統性回顧證據
- Zhang et al. (2019) 發表於《Acupuncture in Medicine》的系統性回顧分析了全球多國針灸感染風險,結果顯示缺乏無菌環境的針灸操作(如隔衣施針)會顯著增加局部感染與皮膚炎症的風險。
無法準確評估患者的皮膚、肌肉與骨骼狀況
針灸治療的關鍵在於精準選穴,而針刺部位的皮膚、肌肉、筋膜及骨骼結構評估至關重要。例如:
- 皮膚狀態:是否有傷口、紅腫或感染跡象?
- 肌肉張力:是否有明顯的筋膜張力異常?
- 骨骼排列:關節是否有錯位或結構異常?
根據Lin et al. (2015) 及 Wang et al. (2017) 的研究,直接觀察皮膚和組織狀態有助於降低施針風險,提高治療精準度。隔衣施針則會導致針刺部位的評估不完整,進而影響療效。
未經觸診,治療效果恐大幅下降
針灸前的觸診是評估病患肌肉與筋膜張力的重要步驟,透過觸診可以:
- 找到肌筋膜的緊繃點,確保針刺精準度。
- 評估局部的血流循環,決定合適的針刺深度與角度。
- 避開不適合針刺的區域,如發炎部位、血管密集區。
如果隔著衣服施針,醫師無法透過觸診掌握病患的生理狀態,這將導致治療流於表面,難以達到最佳療效。
正確的針灸操作應符合標準感控規範
根據國際標準,針灸操作應符合以下感控原則: ✅ 患者需適當褪去衣物,露出施針部位,以利皮膚消毒與觀察。
✅ 使用 70% 酒精消毒皮膚,確保無菌操作。(WHO, 2003;CDC, 2008)
✅ 醫師應先觸診,評估肌肉與筋膜張力,確保治療精準度。(Lin et al., 2015)
✅ 採用一次性無菌針具,確保衛生與安全。(中國針灸學會, 2015)
違反這些標準的操作,不僅增加感染風險,還可能降低治療成效,影響患者安全。
結論
隔著衣服針灸不僅違反感控標準,也可能影響治療效果與患者安全。根據 WHO、CDC、中國針灸學會的感控標準,以及近十年的臨床文獻:
- 針灸前應消毒皮膚,避免感染。
- 衣物上的灰塵、棉絮會污染針具,影響治療安全。
- 無法觀察皮膚與肌肉狀況,會影響治療精準度。
- 缺乏觸診,治療效果可能下降。
作為患者,應該選擇符合標準的診所,確保醫師能夠按照正確程序施針。如果發現診所醫師沒有要求褪去衣物,而是直接隔衣施針,可以主動詢問感控措施,確保自身權益與安全。
參考文獻
- WHO. (2003). Acupunc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ports on Adverse Events.
- CDC. (2008). Guideline for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in Healthcare Facilities.
- Lin, J., et al. (2015). Acupuncture safety and skin disinfection: A review.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 8(3), 159–165.
- Wang, Y., et al. (2017).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acupuncture practice: A survey study.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Zhang, H., et al. (2019). Systematic review on infection rates in acupunctur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 中國針灸學會. (2015). 針灸操作規範.
📌 你的健康,你有權要求更安全的治療!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了解隔衣施針的潛在風險,選擇符合感控標準的針灸治療,讓治療更有效、更安全!